放射性皮炎
A+医学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放射性皮炎 |
疾病介绍: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包括微粒子波和电磁波,引起皮肤及其附件的任何肉眼可见的早期及晚期病变,均称之为放射性皮炎。
发病机理: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均可使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它们对生物组织损伤的基本病变是一致的,即细胞核的DNA吸收了辐射能,导致可逆或不可逆的DNA合成和细胞分化两方面的影响,由此引起细胞基因信息的变更。由于这些基本病变而引起一系列皮肤反应和损伤,表现为可逆性的毛发脱落、皮炎、色素沉着及不可逆的皮肤萎缩,皮脂腺、汗腺的毁灭和永久性的毛发缺失,以致放射性坏死,继之形成溃疡。小剂量辐射对皮肤的影响是隐匿和蓄积的。损害发生的迟早及轻重与放射性的性质、剂量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
临床症状:急性放射性皮炎往往由短期内接受大剂量放射线引起。一般对表皮细胞的损伤最初仅表现为细胞增殖的减少。若超过阈剂量,局部可出现暂时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和水肿,即第一度损伤:于照射局部出现,界限清楚,2周内最明显,有灼热和刺痒感,可引起暂时性脱发,红斑消退后出现脱屑和色素沉着。随放射剂量的增加,由干性皮炎(红斑)进展到渗出性反应,即第二度损伤:局部发生潮红、肿胀、水疱形成,继之形成浅表糜烂面,自觉灼热或疼痛,以后结痂,愈合遗留色素沉着、永久性脱发等。病变程度重时可累及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进展形成腐肉及坏死性溃疡,即第三度损伤:自觉疼痛、剧痒,多年不愈,愈后成萎缩性疤痕。
急性放射性皮炎因损害程度和范围不同,可伴有白细胞下降及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慢性放射性皮炎多由反复接受小剂量放射线引起。表现为局部皮肤干燥萎缩,角质增生,或形成不易愈合的溃疡,有恶变的可能。
诊 断:根据患者有放射性接触史,损害发生于放射部位及与热灼伤相似的临床特点,容易诊断。
辅助检验:急性放射性皮炎局部组织病理可见棘细胞水肿和空泡变性,无丝分裂的细胞分化及核固缩,基底液化坏死,真皮噬色素细胞中黑素增加,网突变平,真皮上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真皮血管内膜水肿和增殖,皮脂腺变性。
慢性放射性皮炎的局部组织病理可见真皮较深处血管壁纤维性增厚,伴不同程度的血管性阻塞,角化过度和粒层增厚,棘层肥厚或表皮萎缩,基底细胞的核固缩伴黑素沉着,真皮上部表浅血管和淋巴管扩张,胶原纤维均质化,皮脂腺、毛囊、汗腺不同程度破坏。
治 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急性红斑时可用洗剂或冷湿敷,有糜烂时可外搽1%龙胆紫或用2~3%硼酸溶液、2~3%甘草水或地榆煎液等湿敷,对溃疡可用抗生素软膏,或用鱼肝油和白蜡配成软膏,或33%蜂蜜鱼肝油软膏。分泌物多时可用复方硫酸铜溶液稀释10倍热湿敷,以改善血管循环,刺激肉芽新生。有全身症状时按具体情况采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输血或其它内科疗法。若有癌变倾向时,应作病理检查,必要时及早切除并植皮。
健康问答网关于放射性皮炎的相关提问
|
|
关于“放射性皮炎”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