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性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纤维素性炎(fibrinous inflammation) 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纤维素的大量渗出,提示毛细血管小静脉损伤较重,通透性明显升高,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到血管外,在坏死组织释出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化为纤维素,故有纤维素性炎之称。纤维素性炎多是由某些细菌毒素(如白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毒素)或多种内源性、外源性毒素(如尿毒症时的尿素升汞中毒)所引起。常发生于粘膜气管)、浆膜胸膜腹膜心包膜)和

纤维素性心包炎发生于粘膜者(如白喉细菌性痢疾),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组织及病原菌等在粘膜表面可形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称为“假膜”,故又称“假膜性炎”(pseudomembranous inflammation)。由于局部组织结构特点不同,有的粘膜与其下组织结合疏松,所形成的假膜与深部组织结合较松而易于脱落,如气管白喉的假膜脱落后可阻塞支气管而引起窒息,造成严重后果。

又如流感时的假膜性气管炎,粘膜表面可出现播散性“糠衣状”苔被(白喉样假膜),组织学上为被覆于基底膜上薄层的纤维蛋白膜。此时仅可见纤毛上皮细胞被破坏,而位于其下的基底膜或粘膜下层则仍保持完好。因此,这种白喉样假膜也易于剥离。而有的假膜(如咽喉部白喉的假膜)因其所在粘膜与深部组织结合牢固而假膜也不易脱落,强行剥离则可发生出血溃疡

当纤维素性炎发生于浆膜和肺时,少量纤维素渗出,可溶解吸收;多量纤维素渗出则容易发生机化,甚至浆膜腔闭塞,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如纤维素性心包炎,由于心脏的博动,心包的脏壁两层相互摩擦,使渗出在心包腔内的纤维素在心包膜表面呈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中性粒细胞渗出较少,释出的蛋白水解酶相对不足,不能将纤维素完全溶解吸收时,可通过肉芽组织的长入而发生机化,最后导致纤维化。发生于胸膜者造成胸膜增厚与粘连,甚至使胸膜腔闭塞。发生于肺者,如大叶性肺炎的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渗出,使肺实变

关于“纤维素性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