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预测/心系病先兆
医学电子书 >> 《中医疾病预测》 >> 内科疾病先兆学 >> 心系病先兆 |
中医疾病预测 |
|
心系病包括各种心脏及血管疾患,发病率较高,对人类的威胁极大,在人类死亡率中亦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心病先兆的意义亦极大。由于心主血脉,血脉遍布于体表及周身,故心病先兆是容易外露的,可以通过各种血脉渠道而获得……
目录 |
第一节 概述
心系疾病范围甚广,包括惊悸、怔忡、昏迷、心痛、不寐、多寐、健忘、昏迷、痴呆、百合病等。本书心病重点论述真心病,即心脏本身的病变,而其他心系诸病如癫狂、昏迷等则分别列属于其他篇章。
真心病包括怔忡、心悸、胸痹、心痹及真心痛等。真心痛在《金匮要略》被归纳于胸痹范围。怔忡包括现代医学的心肌炎及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心悸还包括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真心痛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等。心痹主要指风湿性心脏病。
心病发病率高,对人类的危害极大,在人类死亡率中亦占有相当比重。因此,探索心病先兆,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心病先兆潜证与火型体质的关系
病理火型人体质的特点是心气素旺、火性内伏,因此具有心系疾患的潜在易罹性。火气通于心,火性炎上,火易灼津,故此型人平时常呈阴虚火旺先兆证型。证见体型偏胖、面赤唇红、口渴喜凉、心烦易热、急躁失眠、溺黄便秘、舌质红苔少、脉洪数。正如《难经.十六难》所曰:“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说明心病是有其素质基础的,心病潜证的存在是可能的。另外,心为火脏,火性炎上,心又主血脉,血脉遍布于体表及周身,且心主神明,火性之人气质外向。因此,心病征兆是容易外露的,心病的早期先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真心痛根本的问题在于痰瘀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良,其先兆症不仅来自于心脏本身,更易首先披露于心外,因为心外组织对缺氧缺血更为敏感,故许多真心痛的发生,却并无心脏本身疼痛的预兆。因此,真心痛的信号,并非只限于心内……
真心痛包括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等疾病。真心痛在《内经》又称为“厥心痛”和“卒心痛”,《灵枢.厥病》篇还把厥心痛具体分为肾心痛、肺心痛、胃心痛,肝心痛和脾心痛等。《金匮要略》则称为胸痹。真心痛的发病率相当高,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故掌握其先兆规律,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心痛的根本病源为痰浊阻络和寒凝血瘀,其机制皆为脉络受损、血行受阻,造成心脏本身缺氧失荣,轻则隐隐作痛,重则“手足青至节”或“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疼痛程度可有“痛如以锥针刺其心”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正如《灵枢.厥病》篇所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腹胀胸满、心尤痛甚……痛如以锥针刺其心……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真心痛的根源,现代医学认为因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动脉粥样硬化中最常见、发生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中医真心痛。本病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主要因为冠状血管痉挛及管腔变硬、狭窄的缘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实际上从青年时期即已经开始了动脉硬化,男性多于女性,且大多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症及糖尿病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兹分别论述如下:
一、冠心病先兆
冠心病无论显露的或是隐匿的,都必然有一定的潜证,潜证是冠心病产生的土壤,如能早期发现、及时纠正,则有阻断冠心病发展的作用,冠心病先兆潜证表现形式不一,大约有以下三型:
(一)痰热型先兆潜证
此型先兆证表现为形体肥胖垂腴,并多突出在腹部,面部油光红润,痰多,口粘,烦闷发热。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过劳即感胸闷气粗,心前区不适。实验室检查为高血脂,多有家族史。其冠状血管已开始狭阻,产生机制为痰浊阻络,心脏慢性失养失荣,表现特点为不能耐劳,稍累即胸憋气短。
阻截治则 以化痰降浊为主。目前多采用黄连温胆汤:黄连、枳实、竹茹、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加山楂、泽泻、荷叶。
(二)阴虚肝旺型先兆潜证
该型先兆证表现为形体干瘦,心烦易怒,失眠梦多,手足心热,午后升火,头晕腰酸,舌质红少苔,脉细数,遇情绪激动则感左胸隐隐作痛,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产生机制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肝风内伏,并由于肾阴虚、虚火灼津煎熬成痰,而致心脉闭阻。其特点为头晕胀,情绪不稳定,易受激惹而出现左胸隐痛。
阻截治则 舒肝解郁,滋肾育阴兼以豁痰。目前采用张锡纯建瓴汤加味:生怀山药、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生杭芍、柏子仁。
(三)气滞血瘀型先兆潜证
此证型表现为面色偏滞,目圈发暗,乏力气短,偶觉胸闷及隐隐刺痛,舌偏紫暗或有瘀斑,脉多沉涩。病机为气虚运行无力致血行瘀滞,或感受寒邪,寒凝气滞,血脉凝泣而瘀阻脉络。其特点为易受气候影响,遇冷则胸痛发作。
阻截治则 以温经益气化瘀为原则,辅以温经散寒,常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偏寒者,酌加桂枝温经、散寒、通络。
(四)隐性冠心病先兆
隐性冠心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供血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心肌已有缺血现象,心电图呈示异常,但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的冠心病,称为隐性冠心病。其危险性在于,在潜匿进行的背景上,易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易潜在地演变为心肌硬化,而发生猝死。此外,冠心病在没有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时期,也可称为隐性冠心病。隐性冠心病由于痛阈的个体差异,血管径大小的悬殊,心肌肥厚程度的不同,以及劳动强度不一,因此可以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时隐时现的信号却依然可见。如临通风不良之地,易感气闷,恶心,或出现转移性症状,如心源性牙痛、心源性胃痛,因胃和心经络相通、经气相贯,如《素问.脉解篇》说:“阳明络属心”,心病可以及胃,胃病可以及心,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即为心胃互病的精粹论述。临床上不少冠心病即以胃脘不适为前症,说明冠心病的先兆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隐性冠心病的表现形式更是变幻莫测。尽管如此,各种复杂、隐蔽的冠心病,其先兆表现仍然是可以捕捉的。
二、心绞痛先兆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所致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胸部缩窄感,胸闷,气短,心悸等,疼痛一般在15分钟内可以自行缓解。与心肌梗塞的区别是,心绞痛为一过性供血不足,所导致的心肌缺氧缺血只是暂时的,休息及服用亚硝酸酯制剂可以迅速缓解,而心肌梗塞则是心脏因冠状动脉闭塞,使部分心肌发生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坏死。因此,临床症状为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并易出现心源性休克(晕厥、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出冷汗、血压下降、脉微欲绝),发热,患者有濒死恐觉,休息及服用亚硝酸酯制剂不能缓解。劳累、情绪激动、气候(寒冷)、饱食等常为诱发因素。发热、手术、疾病,如休克、贫血、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或过速)等,皆可诱发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心绞痛频繁发作往往是心肌梗塞的信号。
报标症
(1)一过性胸闷、气塞常为冠心病及心绞痛的早期先兆,常出现于过劳、情绪激动及受寒等情况。
(2)一过性舌麻、吞咽发紧,因“舌为心之苗”,“手少阴之脉……上挟咽”(《灵枢.经脉》)。
(3)于熟睡或梦中突然惊醒,憋气,并很快消失。
(4)心前期隐隐作痛,于劳累及精神刺激、饥饿等情况时加重。
(5)气压改变及空气不流通的环境,即感胸闷,气短。
三、心肌梗塞先兆
冠心病、心肌梗塞,在中医属胸痹及心痛的范围,《内经》及《金匮要略》都有许多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对心绞痛的发作特点,《灵枢.厥病》作了典型的描述,如《灵枢.厥病》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腹胀胸满,心尤痛甚……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此外,《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提出了痰浊型胸痹的发作征兆及治方。而“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则提出了上焦心阳虚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以后历代诸家也多有论述,然对其病机也都不除外痰、瘀、寒、火四大因素,如《诸病源候论》曰:“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辨证录.心痛门》曰:“夫真心痛原有两证,一寒邪犯心,一火邪犯也”。其火主要是指五志所化之火,正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所言:“心痛之不同如此,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其他《古今医鉴》曰:“心脾痛者,也有顽痰死血”。强调了心痛与痰瘀的关系。另外,对于心肌硬化,《内经》也作了论述,如《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以上说明祖国医学对心肌梗塞、心肌硬化的发作先兆、征兆及危象,都有精辟而形象的论述。也说明冠心病的先兆证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可以掌握的。
心肌梗塞报标症
(1)原来体力尚可,突然出现劳动耐受力低下,稍累即感心慌,气短、出汗。
(2)原有心绞痛突然程度加重,发作频繁,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加剧,时间延长。
(3)一过性胸闷、憋气、胸痛、胸部如有重石沉压感。
(4)变得易出冷汗,尤其是胸前后背大片出汗(心为汗)。
(5)面色变得苍白或发黄(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上述先兆预报时间约在一月以内,有可能发生心肌梗塞。此时如做心电图可能会有一过性S-T段抬高呈单向曲线,或者S-T段明显压低,T波高耸等,或一过性血压下降。此时期心脏冠状动脉管腔已接近闭塞,但尚未出现心肌梗塞或已有局灶性梗塞。据报道,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前,20.6~84.6%有先兆表现,称为梗塞先兆或梗塞前综合征(《冠心病》谷毓澍、张鸿修主编,1985年再版,天津科技出版社,206页)。
此外,尚须提及,心肌梗塞本身就是十分险恶的疾病,而面黑如柴,则为脉闭心绝的恶讯。《内经》已有具体记载,如《灵枢.经脉》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故心肌梗塞见面黑必为凶险之兆,预后不良,应高度警惕。
动脉粥样硬化与肥胖病很有关系,故特附肥胖病的标准体重计算方法: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即为肥胖病,标准体重(公斤)为身高(厘米)减去105(女姓减100)。例如一个身高162厘米的人,标准体重应为162—105=57(公斤)。而此人实际体重为70公斤,70公斤—57公斤=13公斤,即比标准体重超过13公斤。超出之数是否超过标准体重20%,则把13除以标准体重57(13体重20%以上,故此人应为肥胖病。再如身高为165厘米,实际体重为65公斤,标准体重应为165—105=60,超出标准体重数为65—60=5公斤,占标准体重百分比为5(8%),由于没有超过标准体重20%,因此,此人不能列为肥胖病。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怔忡虽为多种心脏病的共症,但因心肌炎先兆多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心悸怔忡,故特以怔忡概之。心肌炎的预兆复杂而多样,尤其常常被一些类似症所掩盖,因此早期发现心肌炎的关键,还在于尽早识破这些烟幕……
怔忡、心悸是许多心脏病的常见征兆,心悸常由怔忡发展而来。所谓怔忡:《医学纲目》曰:“怔忡,惕惕然心动而不宁,无时而作是也”。导致怔、悸的机制不外心脉失养,产生的原因总因气血不足或气血瘀阻,前者多由心阳虚宗气不足,或心阴虚心血亏乏所致,后者则由心脉瘀痹而成。如《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此外,怔、悸的产生和肾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类证治裁.忡惊恐论》曰:“心本于肾,上不安者,由乎下。”“水衰火旺,心动不安”。临床上,肾水亏,真阴不足或命火衰,真阳不足皆可导致怔、悸。其他,饮邪凌心亦是导致怔、悸的常见因素之一,关于怔忡的征兆,中医已有许多论述,如《内经》提出了虚里搏动应衣、颈动脉搏动明显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目前无论心肌炎、心律失常、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都易出现怔忡、心悸,上述心脏病都是发病率比较高,比较常见的心脏病。因此,探索其先兆规律,早期治疗原发病,对减少怔忡的发生有很大的意义。
一、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怔忡,虽属许多心病的共同症候,但除心律失常外,尤其为近代发病率极高,且对人类危害较大,又常无典型症状的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征兆。因此,有必要对导致怔、悸的主要疾病之一——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先兆进行探索,以求得早期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是近30年来较为猖獗的心脏疾患,由于心肌和传导系统受到侵犯,因此遗留下长期的心律紊乱(包括心率不齐、心率过速,尤其多见的为心率过缓),故为怔忡、心悸的主要产生根源。病毒性心肌炎近代发现为肠道柯萨奇病毒、肠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能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侵害心肌,尤其是柯萨奇B组病毒以及埃可病毒为最主要病源菌,不但儿童易感,而且成人易罹率亦极高。早期无特异症状,亦无明显先兆症。一般为出现心肌损害症候及传导系统受损症候时,才能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而此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的先兆症规律是十分紧迫的。
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生在有先兆潜证的基础上,心阴虚和心气不足常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土壤,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其先兆潜证可分为下面二型:
(一)心阴虚型先兆潜证
该型患者由于多病损伤阴血,或因七情暗耗伤阴致心阴素亏。呈现心烦。心神不宁,心常跳动不安,失眠健忘,舌红,脉偏数等症。一旦感受外邪患心肌炎时,则易向心阴虚型发展。证见心悸,心前期隐痛,头晕乏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赤面白,舌红,脉细数无力等症,报标症为心动不安,脉细数无力。
人参、麦冬、五味子、苦参、丹参、玄参、野菊花、瓜蒌、板蓝根。尚在潜证阶段者,应服生脉散滋养心阴以去除产生心肌炎的土壤。
(二)心气不足型先兆潜证心悸的主要产生根源。病毒性心肌炎近代发现为肠道柯萨奇病毒、肠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能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侵害心肌,尤其是柯萨奇B组病毒以及埃可病毒为最主要病源菌,不但儿童易感,而且成人易罹率亦极高。早期无特异症状,亦无明显先兆症。一般为出现心肌损害症候及传导系统受损症候时,才能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而此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的先兆症规律是十分紧迫的。
该型病人因素体阳虚,禀赋不足,或由于久病伤气,年高失养等致心气不足。可见心慌乏力,面白自汗,舌淡,脉数无力等症。报标症为心悸气短,言语努挣。
阻截治则 宜祛邪解毒,补气益心。方予抗心炎方Ⅱ号蓝根、桂枝、瓜蒌。潜证阶段可服四君子汤或参芪汤等,强益心气以抗邪防病。
(三)痰瘀凝阻型先兆潜证
此型病人多为中老年患者,由于素体肥腴,饮食不节,痰脂瘀阻心脉所致。常感胸闷不适,精神打击以及劳累则潜证显露,脉偏涩,舌质或见瘀点。如患心肌炎则易向心脉痹阻方向发展,证见胸闷,气短,心前区作痛,头晕乏力,烦躁不安,舌质暗滞,脉涩无力或结代。报标症为胸闷,心前区作痛。
阻截治则 宜益心祛邪,化瘀通脉。方予抗心炎方Ⅲ号:加炙甘草,畏寒肢冷加桂枝、附子,酌加生三七末。潜在阶段可服血腑逐瘀汤。并酌加降血酯药物。
由于人体的免疫反应差异较大,所以心肌炎的症状可与原发病同时出现,亦可出现于其恢复期。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缺少特异性,尤其隐匿性心肌炎更无典型症状出现,因此心肌炎的先兆症较为隐蔽而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
1.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病毒性心肌炎常以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掩盖,但特点为有发热头痛,咽痛、身困乏力等类似感冒症状,却常无眼鼻卡他尔症状。
2.类肠胃道感染症状 有的病毒性心肌炎由于为肠病毒所致,可以腹痛、腹泻等肠胃道症状为序幕,但心悸、乏力等心肌炎信号必然时隐时现。
3.心率改变是心肌炎的重要信号 提示传导系统已受损害,如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或数天后出现心率增速与体温升高不相称(一般而言,体温升高一度,心率应增加10次),或心率减慢皆应警惕心肌炎的可能,此时作心电图检查,可出现心肌受损改变。
4.胸闷 心前期隐痛,常为心肌炎的外兆,是心肌已受损害的警号。
5.类似感冒却高热不退,虚软乏力 也应警惕心肌炎的可能,虚软空飘感可能和缺钾有一定关系。
6.言语努挣为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信号 许多心肌炎患者在复发前,亦皆有言语努挣先兆。
待出现惊悸、怔忡时,已提示心肌及传导系统有较重损害。
潜隐性心肌炎先兆
1~2周前有上呼吸道或肠胃道感染史,如咽痛、咳嗽、四肢酸痛或腹痛、腹泻,以后逐渐出现虚软乏力,气短胸闷,言语努挣,则为心肌炎信号,心电图可示正常,但心肌或传导系统已留下潜匿性改变。
总之,如不明原因发热数天后,渐现足软、全身明显的软弱、乏力、心悸、气短,就应高度警惕隐匿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
病毒性心肌炎凶兆
心肌炎很容易发生厥脱,相当于心源性休克。当心肌受损严重时,心肌功能减弱,心脏排血量下降,有效循环量减少,导致大脑及全身脏器缺氧、缺血而致厥脱。临床上病人如出现烦躁不安,反应迟钝,昏厥,甚至昏迷,面色苍白,全身湿冷,心率增快,脉搏细数无力,血压下降〔收缩压在10.7千帕(80毫米汞柱)以下〕则为心源性休克的凶兆,应立即抢救。如偏于阳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较重者,用参附龙牡汤急救:人参、制附片、龙骨、牡蛎;偏于阴脱,唇干舌红,尿少,则用四逆生脉散:附子、甘草、人参、麦冬、五味子减去干姜。
急性心力衰竭危象
急性心力衰竭多发生于重症弥漫性心肌炎,由于心肌大幅度受损而发生心脏泵衰竭,因心搏量急剧下降,排血量骤减,全身组织器官严重缺氧缺血。临床上以突然昏厥(心源性昏厥)甚至抽搐、紫绀、呼吸暂停、脉微欲绝、冷汗肢厥等为征兆,如突然出现起坐喘息,面白唇紫,口吐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则为急性肺水肿的凶讯。严重者甚至可致心脏骤停,由于心脏排血突然消失,引起脑的不可逆性损坏,故常可导致死亡。用独参汤或参附汤:人参、附子进行急救。
心脏传导阻滞凶兆
心肌炎分两种类型,一类为主要损害心肌型,则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一类为主要侵犯传导系统,传导系统受损,严重的易出现传导阻滞凶兆,属中医脏竭凶兆,导致心脏停搏而猝死。急救仍用独参汤或参附汤。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胎心病主要指先天性心脏病,为与身具来的心脏病,虽然先兆信号早已频频发出,但由于患儿已经适应了,因此往往延误了最佳手术时期,导致心脏因长期超负荷而日渐失于代偿……
胎心病主要指先天性心脏病,属先天畸形病之一,本病由于胚胎发育缺陷和停育所致。儿童发病率较高,居心脏病第六位。引起原因据言与母体妊期感染病毒,尤其是风疹病毒有关。此外,与遗传、环境、地理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先心病分为无分流型先心病及有分流型先心病两大类,无分流型先心病包括单纯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口狭窄、原发性肺动脉扩张、右位心等。有分流型先心病指向右分流先心病及向左分流先心病。前者包括心房间隔缺损、单心房、室间隔缺损、左心室、左心房沟通、单心室、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等。向左分流先心病有法乐氏四联症(肺动脉口狭窄、心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右位、右心室肥大)、完全性和其他类型大血管错位。法乐氏三联症等。
由于先心病有的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有的较轻,因此难以即时发现而使心脏未能得以保护,待典型症状出现时,已接近失代偿期了,故早期先兆的发现,对于先心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先心病分属于中医怔忡、心悸之列,儿科则包括于五迟、胎怯的范围。胎心病的先兆表现于婴幼儿时期即可见到,因此儿科是胎心病先兆观察的重要部门,中医儿科对先心病的早期表现,已有不少记载。如《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曰:“胎怯……生下面色无精光”,“心病多哭叫惊悸”,(同上.五脏病)“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虚则卧而悸动不安”。《幼幼集成.胎病论》亦曰:“禀心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又如《婴童类萃》曰:“惊搐啼叫属心经”。《幼幼新书.卷三.得病之源第七》亦曰:“浑身皆壮热肢体不能任,怕冷增重覆,腮红面似金,口干常鼻燥,渐次病根深,只因惊仆得,此病本从心”。等,记载了先心病患者,其先兆症出现较早,在婴幼儿期即可出现,如见面无精光,发育迟缓,身体羸瘦,面白腮红,夜啼烦扰,咽乳发呛,心胸发凉,则常为先心病的信号,应进一步进行心脏听诊和X线确诊。成年人如常出现晕厥、紫绀、下蹲动作,应警惕先心病的可能。总之,先心病的先兆表现虽然比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具体分述如下:
1.心悸、气急 大多数先心病皆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急先兆,在劳累、生病、情绪激动时尤为明显,但其程度仍然以分型不同而异,如无分流型不严重者,可以无症兆,如右位心可终身无症状,面向左分流型则心悸,气急出现的早而且较重,向右分流型则出现较晚且较轻。
2.杵状指 杵状指为先心病的常见征兆之一,提示缺氧已较为严重。
3.颈动脉搏动及虚里(心尖搏动)搏动应衣 大多数先心病人由于心脏负荷重,心脏病理代偿性肥大,因此常有颈动脉及心尖搏动较强烈征象,并且出现的比较早。
4.下蹲动作 常见于向左分流的紫绀型先心病,由于全身缺氧所致。
先心病凶兆
1.咯血 为先心病向右分流导致肺充血的较重征象。咯血,尤其是咯泡沫血痰,伴喘促、心悸,为左心衰竭肺水肿的严重信号。
2.水肿 伴紫绀、心悸、肝肿大,为先心病右心衰竭的凶讯,提示心脏已失代偿。
3.发热 伴寒战、心悸、乏力、心前区不适,为先心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凶兆。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素质较差,因此极易继发感染。如上述症状逐渐出现,并伴贫血、脾肿大、杵状指、皮肤瘀点等,要考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尤须注意,如栓子脱落易导致内脏(脑、肺、肾)等栓塞而出现危症。
早期治疗 先心病出现先兆的早期治疗,非手术指征患者,应以益气养心,佐以化瘀为治,一般以生脉饮: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酌加丹参、赤芍、桃仁。肢冷、恶寒偏阳虚者,可酌加附子、桂枝。瘀象较为严重,胸痛、舌有瘀块,体质较好者可酌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并酌加人参.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肝心病指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病极为普遍,先兆症也多披露于外,尤其体质预报——超早期先兆,对肝心病有着特殊的意义……
肝心病,即高血压性心脏病,病源在肝,累及于心,故曰肝心病。根源在于长期肝阳上亢,血升火动,血脉壅阻,使心鼓动负荷加重,日久心质受损,心鼓动力减弱,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也为心脏病中较常见的类型,为高血压所引起,一般发生于高血压数年至10余年之后,由于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发展为硬化造成外周阻力增加,使左心室负担过重,日久由于代偿而发生肥厚,心脏发生代偿,即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形成机制。
高血压病与肝、肾、心的关系最大,根源在肝肾,累及于心,故其先兆证型皆与肝肾有关,并多为木型气质。盖木乃肝之性,秉风气而善动,风气通于肝,故此型人肝气素旺。又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劲,故风木气盛之人必素见性急易怒,争强好胜,奔走多动,失眠梦多,易耗伤肝肾之阴及升阳动气。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潜在隐患。高心病先兆潜证大约为如下二类:
(一)肝气偏亢先兆潜证
该型素体肝气偏旺,因肝乃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又刚为将军之官,性刚劲而主动主升,故肝气偏旺之人,多性急易怒,最易气升血涌,面目常赤,时感头胀眩晕,脉弦有力。
阻截治则 柔肝养肝,以杜绝肝气升动,方选柔肝饮化裁:白芍、柴胡、牡蛎、钩藤、牛膝、一贯煎:干地黄、白芍、沙参、杞子、麦冬、当归、川楝子,上二方皆可酌加代赭石、石决明。
(二)肝肾阴虚先兆潜证
该型肝肾之阴素亏,导致水不涵木,这是肝阳上亢产生的根源之一,因肝肾同源,肝肾之阴互资,肝阴虚可下汲肾阴,肾阴虚则肝阴泛濡,故肝肾阴虚往往共见。表现为头晕耳鸣、目眩眼花、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遗精腰酸、带下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阻截治则 养阴潜阳,方用滋水涵木饮杭芍、生龙骨、生牡蛎、牛膝、丹皮、龟板、佛手。建瓴汤:生怀山药、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生杭芍、柏子仁。
上述二症如见劳累后气短心悸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报标症,可酌加党参、麦冬、枣仁等以益心宁神。总之,高血压性心脏病出现先兆症时,应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但由于高血压以阴虚阳亢型较多,且至引起高心病时,大多正气已虚,因此虽以平肝潜阳为主,然必辅以养阴益气以兼顾正气保护心脏。血压较高时则酌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或镇肝熄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酌加党参、丹参、柏子仁。如已发生心力衰竭则应用人参之类进行抢救。
高心病凶兆
1.左心衰竭凶兆 高心病由于左心室肥大,日久失代偿而发生左心衰竭。其先兆症为劳力性心悸及呼吸困难,即在劳累后出现心悸,气急,但经休息可以缓解。如夜间熟睡之际突然发生气闷、气急而惊起,数分钟后缓解,次日并无不适,则为左心衰竭的早期信号。如继续发展下去,出现呼吸困难,虽经休息不能缓解,即非劳力性呼吸困难,则为左心衰竭失代偿的标志。以后由于肺循环郁血、肺动脉高压的不断增高,心脏失代偿越来越重,呼吸困难、紫绀、心悸、都日愈明显,为左心衰竭征兆。
2.急性肺水肿 为急性左心衰竭的征兆,常于夜间突然发生,症见端坐呼吸、咳吐大量粉红色泡沫痰、鼻翼煽动、紫绀、叹息性呼吸。
3.肺性脑病 为二氧化碳潴留导致脑严重缺氧,引起昏迷、呼吸浮浅、微弱至停止的恶性病症。
4.右心衰竭 在心衰竭如继续发展下去,可导致右心衰竭,最终全心衰竭而亡,其征兆为尿少、下肢水肿,甚至腹肿、肝大、颈静脉怒张。
高血压性心脏病出现上述凶兆均提示预后不良,应紧急抢救。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惊悸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主要征兆。由于发病与心胆的关系较大,故先兆症也多首先披露于心胆……
惊悸,是指由于七情不节累及于心所导致的,以惊悸为主要外兆的心病,属于现代医学的心脏神经官能症。惊悸多由外因引起,怔忡则属内因所致,惊悸与心胆的关系最为密切,因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惊者,因外有所触而动,悸者,无外触而自身惊悸之病,动也,筑筑然触动,如人将捕之是也,总因心神被触忤之故。如《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此外,惊悸虽然与水饮、瘀血、痰火等都有关系,但大多属心胆虚,如《金匮要略》说:“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说明尽管惊悸有外忤因素,然必有内虚隐患。
惊悸在现代医学属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本病多发生于年青人,尤以女性为多。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非心脏器质性心脏病,为一种病态,且发病率并不低。因此,探索其先兆症规律,争取截断心脏官能症的发生,仍具有和器质性心脏病同等重要的意义。
先兆潜证
由于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心胆的关系较大,如清.罗国纲曰:“惊悸者,肝胆怯也”(《罗氏会约医镜.卷十.论怔忡、惊悸、恐惧、健忘》),故其先兆证多与心胆有关。本病多为木质人气质型。盖胆为乙木,肝为甲木,木性多秉风气,风性善变,故该气质型人平素即敏感多疑,忧郁善嫉,遇事易惊。体型细长或小巧纤弱,脉多弦细,舌质淡苔薄。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证型约常见下列三种:
(一)心胆虚先兆潜证
该型为心胆素虚,表现为怯弱胆小,忧柔寡断,善惊易恐,多梦易醒,如《灵枢.四时气》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但尚未出现明显惊悸,以心惕惕而动为其报标症。
阻截治则 养心温胆,以阻断其发展,方用平补镇心丹:(《局方》):酸枣仁、五味子、天门冬、麦门冬、熟地黄、远志、人参、山药、肉桂、龙齿、朱砂、茯神、茯苓、车前子。
(二)肝郁痰扰先兆潜证
此型人平素忧郁寡欢,多愁善感,胸闷不舒,涎多善呕,苔腻脉弦。报标症为时感胸闷、心悸、气短。
阻截治则 舒肝解郁,豁痰清胆,方用温胆汤:枳实、竹茹、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与消遥散:柴胡、白芍、薄荷、茯苓、白术、当归、生姜、甘草交替服用,或用甘麦大枣汤:甘草、麦冬、大枣。
(三)心肾阴虚先兆潜证
心肾水火互济则心宁神安,而心肾阴虚,水火不交,则常为心烦惊悸产生的重要根源。如清.林佩琴言:“昔人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上不安者由乎下,心气虚者因乎精,此精气互根,君相相资之理固然矣”。如心火素旺灼伤心阴或久病伤肾,耗夺肾阴,致肾水亏于下,心火炎于上。故时觉面赤足热,头晕耳鸣,心悸烦躁,失眠梦多,遗精腰酸,口干舌红,脉细数,报标症为心烦不安。
阻截治则 滋养心阴,清热除烦为主,方用灵芝养心方柏子仁、枸杞、麦冬、当归、菖蒲、茯神、玄参、熟地、甘草。天王补心丹:人参、玄参、生地、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归身、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朱砂。
上述三种先兆证型常为惊悸产生的潜证,如能及早治疗,可阻断其发展。一旦失治,任其发展则易出现惊悸病证。症见心悸不安,焦虑紧张,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等。其特点为在受惊、情绪激动及睡眠前后明显加重,并自始至终有焦虑紧张感出现。心脏神经官能症虽为非器质性的心疾,但如反复发作,日久也可致心质受到损害而演变为器质性的心脏病,故应引起警惕。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脉律失常即心律不齐,虽然受精神因素的影响,但更多信号来自躯体性因素,并常常是心脏病的不祥之兆……
脉律失常,指心脏搏动次数失常和节律异常,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发病率相当高,主要为心脏传导系统病变所致(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希氏束)及浦肯野氏纤维)。总分为冲动起搏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或二者病变兼有。其中,冲动起搏异常,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异位心律以及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室颤动等。冲动传导异常则包括传导阻滞疾患。
临床上以窦性心率失常和过早搏动(期外收缩)最为多见,预后也较好。其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则为少见,且较难控制,心律失常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冠心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等疾病密切相关。心律失常的重要意义在于,心律失常是许多疾病的信号,无论其早期先兆和凶兆危象对疾病都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脉律失常属中医怔忡,心悸范围,主要症状除心悸、怔忡之外,尚有气短、胸闷、头晕、脉象参伍不调等症。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说:“参伍不调者病”即指脉象乍疏乍数、参伍不调为脉律失常的主要征象,又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日死……乍疏乍数者死。”《灵枢.口问》说:“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均强调了脉律失常对人体的危害性。脉律失常无论脉律过速、过缓或不齐的产生原因皆与脏虚、七情过激,以及风、火、痰、瘀等因素有关,尤与心胆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但仍以心为病之本源,故其先兆证常表现为心的虚实病变,主要约下列二大证型。
一、先兆潜证
(一)心气不足先兆潜证
素禀不足,心气本虚或久病气衰,损伤心气,或年高体弱,心力日减,皆可导致心气不足,心失所养而见头昏乏力、自汗、劳即心悸、舌质淡、脉细弱等症。该型多为窦性心动过缓、期外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疾患的先兆证,报标症为动辄心悸。
阻截治则 为补心宁神,方予生脉饮: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或益心饮
(二)心阴亏虚先兆潜证
多由五志化火损伤心阴,或劳神过度心阴暗耗,或热病久病伤阴,皆可导致心阴亏乏。证见头晕心烦、失眠盗汗、手足心热、咽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该型多为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等疾病的先兆证,报标症为心烦不安。
阻截治则 滋养心阴,安神宁志。如兼肾阴虚,证见头晕耳鸣、夜热盗汗、腰酸带下、遗精膝软,则用天王补心丹:生地、人参、丹参、元参、白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身、天门冬、麦门冬、柏子仁、酸枣仁。心火偏旺的证见心烦不安、惊悸梦多、面赤舌红、脉细数,则用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当归纠正。兼血虚者,证见面色不华、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又当兼补心脾,方用归脾汤:党参、黄芪、当归、白术、茯神、远志、元肉、木香、枣仁。
二、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是许多疾病的信号,如窦性心动过速(成人每分钟超过100次)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及交感神经兴奋增高,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此外还为许多疾病的信号,如神经官能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脚气病、结核病或癌恶液质等,皆有窦性心动过速的征象,因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故称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属于中医怔忡、惊悸范畴,主要为心的病变。《内经》则列之为心经的是动病,如《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阴所至为惊惑”。说明心悸为心的虚实信号,如《千金方.惊悸》曰:“徵音(火)人者,主心声也……其经手少阴……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王叔和《脉诀.惊病之脉》曰:“心脉歌:实大相兼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说明心悸产生的原因虽较为复杂,但仍以心病为本。
阻截治则 镇惊安神,如磁朱丸:磁石、朱砂,如气血虚者可用归脾汤:党参、黄芪、白术、茯神、远志、木香、枣仁、元肉、炙甘草。
凶兆 心动过速常为心力衰竭的信号,心动过速发展下去可引起心室颤动,甚至心力衰竭。
此外,窦性心律不齐还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特征为每分钟心搏低于60次,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常是梗阻性黄疸、颅内压增高及病窦综合征的征兆。
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又称“病窦”)
本病属于窦房结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多表现为心动过缓,主要是冠心病及心肌炎的征兆。病机为窦房结供血不足,其症状为气短、怔忡、脉缓。报标症为言语努挣,即发病前常感言语时气短难接。治疗用麻辛附子汤:麻黄、细辛、制附片加丹参、党参、郁金、瓜蒌,脉不甚缓者可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加丹参。
凶兆 心动过缓(40次以下)易突然晕厥,甚至抽搐为阿-斯氏综合征凶象,死亡率极高,须紧急抢救。
四、期外收缩(过早搏动)
期外收缩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从异位节律点发出的过早搏动,心悸是其主要信号。本病除神经官能症外,还为冠心病及心肌炎(包括风湿性心肌炎及中毒性心肌炎)的信号。中医属心动悸、脉结代,亦称“逸脱脉”。《伤寒论》177条用炙甘草汤炙甘草、桂枝、麦冬、生地、麻仁、阿胶、人参、大枣可酌加丹参主治。
凶兆 诱发心肌梗塞或心力衰竭:当出现胸骨后剧痛、胸闷、气塞、昏厥、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脉微欲绝,为心肌梗塞发作的征兆。如见紫绀、心悸、气喘、下肢浮肿,肝肿大则为诱发心力衰竭的凶讯。
五、阵发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指心搏每分钟150次以上的一种心律失常疾患。仍属惊悸、怔忡之列,如《素问.大奇论》曰:“脉至如数、使人暴惊”。《素问.平人气象论》曰:“病心脉来,喘喘(形容急促)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这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为许多心脏器质性疾病的信号。诸如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高心病、心肌病、病窦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的征兆。治疗时,偏火盛的用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偏气虚的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酌加丹参、朱砂。
六、心律失常危象(主要指真脏脉危象)
真脏脉属死脉,提示脏气衰败,胃气将竭《内经》记载的比较多,其中有不少是提示心律失常危象的真脏脉。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乃死”。形容脉率不齐,忽快忽慢,是脾将竭之兆。又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死脾脉来……如屋之漏……曰脾死”,指出了脉滞缓如屋之漏为脾脏竭的凶兆,《素问.三部九候》亦曰:“参伍不调者病”,“其脉乍乍数、乍迟乍疾者,曰乘四季死”。此外,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记载的“十怪脉”,即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屋漏脉、雀啄脉、解索脉、弹石脉、偃刀脉、转豆脉、麻促脉,皆为严重心律失常的征兆。
(一)急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易诱发急性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源性昏厥、心源性休克、急性脑水肿(喘促气急、端坐呼吸、面白唇紫、咳吐大量血性泡沫痰)。主要由于持续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排血量骤减,全身脏腑器官缺氧缺血所致。其心源性休克无法纠正,导致的心肌损害呈不可逆性,心肌损害反过来又加重了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从而诱发急性心力衰竭。
(二)房室传导阻滞
为心肌病变所导致,常为冠心病,心肌炎、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中毒(洋地黄中毒)等疾病的严重后果,心搏在每分钟28~50次的范围内。中医属脏竭。如《灵枢.根结》曰:“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房室传导阻滞为五脏无气的凶兆,尤其为心气欲竭之危象,预后往往不良。王叔和《脉经》亦曰:“脉来五动而一止者,五脏无气,却后五日而死”。(卷四.诊脉动止投数?数死期年月第六)这种脉中医又称“屋漏脉”,为胃气将竭的真脏死脉,上述皆表明房室传导阻滞是心律失常的严重征兆。
(三)心源性晕厥
为心律失常的常见危象,主要由于心排血量锐减,组织器官灌血不足,缺氧缺血,导致急性循环衰竭属中医脱厥。由于严重的脑缺血发生昏厥、紫绀、抽搐、甚至死亡,又称为阿-斯氏综合征。
心房、室扑动和心房、室颤动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危象,常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及心肌炎等心脏器质性损害。属异位性心动过速,起搏点分别在心房或心室,心室率皆在每分钟150次以上,本病属于中医怔忡、惊悸范畴,中医文献有“沸釜脉”、“火薪脉”的记载,即形容脉至的疾数,如锅釜里滚开的沸水,亦如燃烧的火焰无法定形计数。如《素问.大奇论》曰:“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实际上指出了相当于心房室扑,颤动的不良预后。此外,尤须注意本病极易发生心搏消失,心排血量全无而死亡。
(五)猝死
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心脏骤停,是心力耗竭的征兆,可致突然死亡。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胸痹指肺源性心脏病,因为是肺及于心,根源在肺,故先兆症必然先见于肺……,尤其心兆往往被肺兆所掩盖,待出现典型征兆时,心脏代偿能力已近竭绝,故掌握先兆预报,及早阻截,具有重要意义……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亦为怔忡、心悸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该病是由于肺部病变,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负荷加重引起右心肥大的疾病。最终导致右心衰竭。此病为常见心脏病之一,尤多见于老年人。肺源性心脏病包括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其中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极为少见,主要因于肺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颤动、骨折、气胸等),导致肺循环阻力急剧增高,使右心室负荷突然加重,代偿无力而出现衰竭。临床上常见的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又称肺心病,是我国常见的心脏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及农村寒冷地区。该病主要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矽肺、结核肺等疾病,以后形成阻塞性肺气肿,最终转归为肺心病。本病由于进展缓慢,心功能代偿期较长,临床症状长期被气管炎症状所掩盖。待心悸、气急、紫绀等心功能代偿不全征兆出现时,则提示已进入肺心病失代偿期。因此,肺心病早期先兆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胸痹的实质主要为肺心病,指肺病及心,心肺具病的疾患,常由咳嗽、喘息、肺胀等疾病发展而来。胸部为心肺之清廓,故胸痹多由心肺具病所致,如《金匮要略》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即是。心肺关系在胸痹中非常重要,喘息、心悸常为心肺具病的标志,如《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为心累及肺的论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中藏经.脉证定死生》说:“病气人一身尽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温,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丹溪心法》载戴元礼注曰:“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等,又为肺累及心的征兆。
一、先兆潜证
胸痹主要为肺病及心,病根在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又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其先兆证与肺肾及寒痰燥火的关系最大,约为下列几型:
(一)肝火犯肺先兆潜证
该型性情多急躁易怒,常惹动肝火,上灼肺津,肝火升动致肺失肃降(所谓“木火刑金”),则胸胁闷胀、咳吐不爽、痰干而粘、咽燥舌红、脉数。
阻截原则
清肝润肺,方予黛蛤散:青黛、海蛤,酌加贝母、麦冬、沙参、枇杷叶、山梔。
(二)阴虚内热先兆潜证
素体消瘦、阴虚火旺、虚火灼津、致肺阴受损,故常呈夜热、盗汗、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阻截治则
滋阴润燥,方用养阴清肺汤:大生地、麦冬、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白芍。
(三)肺肾阳虚先兆潜证
该型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肺肾阳虚,证见乏力气短,劳即咳喘、痰涎清稀、畏寒肢冷、脉沉细、舌胖嫩、苔白腻。
阻截治则
补益肺肾,散寒化痰,方用人参胡桃散:人参、蛤蚧、杏仁、茯苓、贝母,桑白皮、知母、甘草。
上述三型,皆易导致久咳,损伤肺络、日久痰瘀阻脉,累及于心,为肺心病形成的潜证,因此,必须及早纠正以防后患。
肺气肿的存在,是肺心病发生的前躯阶段,在长期咳嗽的基础上,逐渐出现呼气延长,劳累后气急,休息时得以缓解,以及偶感胸闷,为早期肺气肿的信号。以后气急逐渐加重至休息也不能缓解,并常感憋气、胸闷、疲惫,则已进入肺气肿的典型阶段,此时肺部体征可出现明显肺气肿征兆,如桶状胸、语颤减弱,叩诊清音X线检查也可助诊。由于肺部循环阻力的增高出现肺动脉高压,心脏负荷也随之增大,右心室逐渐肥大,即构成肺心病,劳累后出现心悸、气急、紫绀为肺心病信号。X线检查可见心界扩大,叩诊亦呈心界扩大。
二、阻截治则
偏肺寒的呈气短胸闷,咳痰清稀,形寒肢冷,苔白腻舌质淡,脉浮紧或浮数等症,则温肺化痰,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偏痰热的证见气阻胸闷、咳吐粘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为清肺化痰。方用三子蒌贝汤:苏子、葶苈子、杏子、瓜蒌、贝母、梔子、黄芩、地龙、甘草。偏心肺阳虚的,呈胸闷心悸、气短喘息、面白唇紫、足肿肢冷、肺细数无力、苔白润舌青紫,以益心气回阳、化痰行水,方用真武汤:炮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如挟瘀甚者,证见胸闷憋气,面晦滞舌紫,胁下胀痛,痰挟血丝又当益肺化瘀,方用人参蛤蚧散:人参、蛤蚧、茯苓、杏仁、贝母、知母、桑皮、甘草酌加青黛。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三、肺心病凶兆
由于低氧血症(缺氧)和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相继出现呼吸性及代谢性酸或碱中毒,导致酸碱平衡紊乱,水盐电解质平衡失调,出现昏迷、紫绀、抽泣式呼吸是呼吸衰竭的凶兆,为肺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肺性脑病(肺脑病)
由于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脑缺氧称为肺性脑病。先兆症为躁动、心烦(为脑麻痹前的兴奋),继而淡漠→嗜睡→昏睡,一旦出现昏迷、抽搐、叹息式呼吸即为肺性脑病的危象,预后不良。
(三)右心衰竭(心气脱)
由于右心长期负荷过重,日久失代偿而致心力衰竭,早期先兆为劳累后气急,心悸加重,休息不能缓解,颈静脉搏动增强,渐之,除心悸、气急加重外,还出现尿少、下肢浮肿、紫绀、肝肿大,则为右心衰竭的典型征兆。X线检查心界已扩大。如见表情淡漠或烦躁、肢冷、出冷汗、面色苍白、唇紫、鼻扇动,则为心源性休克的危象,提示心肺衰竭,生命濒危。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心痹,指风湿性心脏病,本病虽与关节痛密切相关,然心痹实源于咽,因心脉上挟咽,心咽相通,受咽部毒热干扰所致。故先兆症的标虽在周身关节,本却在咽……
一、概述
心痹,主要指风湿性心脏病,在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占我国所有心脏病的首位。多发于青少年,与风湿热有密切关系,主要为心脏瓣膜受损害,尤以二尖瓣损害为显着,并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扁桃体炎有关。病变的心脏瓣膜由于粘连、脱落,造成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心肌受损,最终引起心力衰竭,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极大。
心痹属痹症范畴,和外邪感染,尤其是风、寒、湿邪客入有密切关系。《内经》认为由脉痹发展而来,如《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并记述了心痹的具体症状:“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上气则恐”。
心痹,无论风湿为患或湿热客入,根本问题为湿,与脾失转输,湿热不化有关,故病位虽在心,病源实在脾。因此健脾除湿是治本病的一大要义,无论在病初,或是后期心水肿证阶段,健脾、温脾对本病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心脉上挟咽,心咽相通,故咽部毒热最易影响于心,尤其湿热型心痹与咽关系最大。此外,心脉通于肺,心肾相交,故心痹晚期最易累及肺肾,出现喘咳、水肿,加重了心的损害,从而形成病理恶性循环。
二、风心病先光潜证
(一)湿热型先兆潜证
该型心痹与感受湿热的关系最大,咽常作痛,扁桃体呈Ⅰ°~Ⅱ°度肿大,经常患风热型感冒,加之,患者长期居处潮湿之地,故关节经常不适,偶有心前区隐痛。
阻截治则 清热除湿利咽,方予利咽蠲痹汤活、忍冬藤、连翘、桔梗、射干、白术、茯苓、牛膝、防己、甘草。
该型由于湿热伤阴,阴不敛阳、致心阳浮越,故易发展为心阴亏虚型心痹,证见面暗,颧红如朱,胸闷夜热,手足心热,心悸气促。又当清热育阴蠲痹,方予益心蠲痹汤参、麦冬、桑枝、秦艽、萆薢、忍冬藤、牛膝、独活、姜黄、没药、丹参、甘草。
(二)寒湿型先兆潜证
素体单薄,阳气不足,腠理空虚,或居处阴冷之地,致寒湿之邪客袭入体。可见面色白,手足常冷,畏寒,天冷即感关节酸痛,动即气促、汗多乏力。进一步发展还易导致心水症。
阻截治则 温阳益心蠲痹,方予桂枝附子汤加味:桂枝、附子、白术、茯苓、防己、丹参、甘草。
三、风心病早期信号
由于心痹的主要病理为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导致血行受阻,因此“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如《内经》说:“心痹者,脉不通”(《素问.痹论》)故以瘀象为本病的早期信号,即曾有发热,咽痛、关节痛史,渐出现动则心悸,胸隐痛。天气变化加重常为本病早期信号。咽峡炎、扁桃体炎数日后,心前区隐痛,偶感心悸,常为隐性心痹的预兆。
四、典型征兆
(1)胸闷隐痛,时感憋气,常有气短现象。
(2)心悸怔忡,动则加剧,天气变化明显,为风心病、心脏损害征兆。
(3)关节作痛,并与天气变化有关,关节周围可能到皮下小节结。
(4)日久失代偿,心衰可出现面白、颧赤、唇紫(二尖瓣面容),疲倦乏力及持续性心悸、怔忡,甚则气喘、咳嗽、水肿。
五、风心病凶兆
(一)心阳暴脱
患者于夜间突然出现端坐呼吸,气喘,憋气、神昏,唇绀,并咯吐血性泡沫痰,为心阳暴脱凶兆。现代医学认为,由于二尖瓣狭窄,导致小循环郁血,引起右心衰竭、急性肺水肿,属心肺失代偿险证。
急救原则 回阳固脱通瘀,方予独参汤或参附汤。并配合西医抢救。
(二)水气凌心症
心痹病人,心悸气喘逐渐加重,并伴随下肢浮肿,肝大唇紫,为心病及肾,水气凌心凶讯,现代医学认为,上述症状乃由于二尖瓣损害,导致右心负荷加重,日久失于代偿引起体循环郁血之故。
急救原则 温阳利水,强心益气。方予真武汤加味:附子、干姜、白术、白芍、茯苓、甘草。
(三)心脉瘀阻
患者出现气喘胸闷,胸痛闷乱,心悸怔忡,憋气唇紫,颈脉动甚,舌质紫、脉涩,为心脉闭阻瘀象,应化瘀通络、益心复脉。如栓子脱落引起肺梗塞,则可出现突然气喘、呛咳胸痛、窒息危象。
急救原则 强心益气,化瘀通络,方予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加人参、桂枝。
内科疾病先兆学 | 肝系病先兆 |
关于“中医疾病预测/心系病先兆”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