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
A+医学百科 >> 心房扑动 |
心房扑动(房扑)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可转化为房颤。房扑时心房内产生300次/分左右规则的冲动,引起快而协调的心房收缩,心室律多数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少数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心室率常在140-160次/分间,房扑也分为阵发性和持久性两种类型,其发生率较房颤少。
目录 |
病因及发病机制
持续性心房扑动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等。阵发性房扑可发生于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心脏外科手术后1周,饮酒过量等也常常发生阵发性房扑。
房扑常发生于心房的特殊部位,折返激动时主要的发生机制。
临床表现
- 轻者可无明显不适,或仅有心悸、心慌、乏力;
- 严重者头晕、晕厥、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少数患者可因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而引起脑栓塞,
- 心室律规则,140-160次/分左右,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可较慢,且不规则;
- 有时心室率可因房室传导比例的转变而突然自动成倍增减,按摩颈动脉窦或压迫眼球可使心室率减慢或突然减半,解除压迫后又即回复到原有心率水平,部分可听到心房收缩音。
心电图特征
(一)典型房扑: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振幅、间期较为恒定的房扑波,频率为250-350次/分,多数患者为300次/分左右,房扑波首尾相连,呈锯齿状,房扑波之间无等电位线。典型房扑围绕三尖瓣环折返有两种运行方向,逆钟向折返最为常见,房扑波在II 、III、aVF导联为负向波,V1导联为正向波;顺钟向折返较为少见,房扑波在II、III、aVF导联为正向波,V1导联为负向波。房扑波常以2:1的比例传导至心室,心室率多为150次/分;也可为4:1或不等比例传导到心室,引起心室率不规则;极少房扑波1:1下传到心室,可引起300次/分或以上的心室率。房扑引起的QRS波群多为正常,当并存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或心室预激时,QRS波群可宽大畸形。
(二)非典型房扑:折返环多位于三尖瓣环之外的心房特殊部位,房扑波频率为250-300次/分,形态恒定,但不同于典型房扑。
诊断依据
1.常见病因与房颤基本相同;
2.心悸、心律规则或不规则,有时心率可突然减慢或突然加倍;
3.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形态如锯齿样的规则的扑动波,称F波;QRS波群形态与窦性心律相同,如伴有室内差异传导,可呈宽大畸形;心室律可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也可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
治疗原则
心室率的控制
对于大多数临床房扑,首要的治疗是控制其心室率,复律与否是次要的,除非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洋地黄类药物是控制心室率的首选药物,但单独使用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联合使用B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可使心室率达到满意控制。
转复窦性心律
病情稳定或房扑心室率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可选择静脉或口服III类、Ia类和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来转复窦性心律,III类药物中胺碘酮最为常用。
射频消融治疗
复发的阵发性房扑和持续性房扑,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选择射频消融治疗。
预防血栓栓塞
预后
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的患者预后良好。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或并存的房扑,其预后取决于病因和心功能状态。
疗效评价
1.治愈:经电复律、药物转复或射频消融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不再复发。
2.好转:经治疗后症状减轻,但房扑未转成窦性心律,心室率控制在70-80次/分左右。
3.无效:经治疗后症状不减轻,房扑未转成窦性心律,心室率仍在140-160次/分以上。
参看
参考文献
- 《内科学》王吉耀主编
- 《赫斯特心脏病学》胡大一主译
关于“心房扑动”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