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脓疱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英文名称:Lmpetigo Contagiosa;脓疱疮传染性疹;黄水疮

药物疗法隔离磺胺剂;抗生素先锋霉素V号;红霉素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局部疗法;雷佛奴耳;过氧化氢黄连素高锰酸钾硫磺炉甘石洗剂龙胆紫鱼石脂软膏

传染性脓疱病(Lmpetigo Contagiosa)又称脓疱疮、传染性脓痂疹、俗称黄水疮。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由化脓球菌所致,主要表现为浅表的脓疱和脓痂,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多发生于夏秋季和暴露部位,容易在儿童集体中流行。  

目录

诊断方法

根据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季节、年龄、部位、基本损害为脓疱,脓疱周围有红晕,疱液上清下浊,愈后不留疤痕,传染性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脓液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特点,一般不难诊断。  

治疗措施

全身疗法

病人应注意一般健康,注意皮肤卫生,保持衣服清洁,夏季要勤洗澡,尤其要注意常洗手,剪短指甲,不要搔抓患处,以免皮损广泛蔓延,隔离病人,防止传染。 病人一般不需内用药,只要注意清洁,只用抗菌的外用药即可。但对症状严重,皮损广泛、伴有发热化脓菌性疾患者或经长期外用药治疗无效者,可给磺胺剂和抗生素制剂;重症患者最好作脓液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新生儿脓疱病应该按严重感染处理,可用先锋霉素V号,还可选用红霉素、青霉素及复方新诺明等。  

局部疗法

局部治疗应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收敛、防止进一步扩散为原则。用药前对水疱或脓疱用消毒针穿破以无菌棉球吸出疱液,要注意不要把疱液溢到正常皮肤上。应用0.1%雷佛奴耳、3%过氧化氢、1/2000黄连素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部,洗去脓痂,有渗湿糜烂时也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然后可外用硫磺炉甘石洗剂,1%龙胆紫溶液、0.5%新霉素溶液等,也可用10%鱼石脂软膏,百多邦软膏以及红霉素、氯霉素软膏等。每日用药两次。  

病因学

主要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半为Ⅱ组71型菌株,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可两种细菌混合感染,极少数由其他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所致。

病人多半是儿童和婴儿。儿童由于解剖生理上的弱点如皮肤细嫩、局部抵抗力差,容易遭受轻微外伤、皮肤易污脏等因素,所以化脓菌容易感染。特别是新生儿皮肤薄嫰,分泌机能未充分发育,免疫力低下(IgG水平低于正常)、神经机能不健全,感染后容易泛发全身,造成集体中流行。成人当患某些使机体抵抗力减低的疾病,机体衰弱时或患瘙痒性皮肤病使皮肤某一部位抵抗力减低时,及各种刺激、皮肤外伤等,治化脓球菌造成可乘之机容易感染。

在家庭或托儿所中,儿童互相密切接触很容易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毛巾、日用品、玩具、衣服等间接传染。  

病理改变

其病理变化,脓疱位于角质层下和粒层之间,疱内有纤维蛋白及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在脓疱内尤其边缘容易发现化脓性球菌表皮显著的细胞水肿(海绵形成)及大量中性粒细胞。真皮组织间水肿、血管扩张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传染性脓疱病流行于夏秋季,多半发生于儿童,传染性很强,在家庭之中很容易相互传染,多见于暴露部位。由于感染球菌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主要表现为大疱型脓疱疮。初为散在的鲜红色丘疹或水疱,以后水疱迅速扩展增大、至蚕豆大或更大,疱内液体开始清亮以后混浊变成脓汁形成脓疱,周围有红晕,有时脓疮上部分疱液清澈,下部分因混浊的黄色脓液沉积于疱底部而呈半月形,形成本病的特征,泡壁很薄、松弛易破,破后形成糜烂面,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有时痂下脓液向周围溢出,在原皮损的周围形成新的脓疱,有的排列成环状或链状,称为环状脓疱病,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由溶血性链球菌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脓痂性脓疱病。多发于颜面、口角、口唇鼻孔、耳部及四肢等暴露部位,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壁薄的水疱,然后迅速发展成脓疱,在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燥,形成蜜黄色厚痂。周围不断有新疹出现,自觉瘙痒,常因搔抓而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少数患者鼻腔口腔及舌粘膜亦可受累。重者可伴发淋巴结炎疖病丹毒淋巴管炎等;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也可诱发急性肾炎,极少数体弱儿童或新生儿患者可引起败血症导致死亡。  

鉴别诊断

有时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深部脓疱病 深部脓疱病破溃后为溃疡面,愈后有浅疤痕,多在小腿发病,成年人好发。

2.天疱疮 天疱疮是以水疱为主,脓疱为继发感染,尼氏征阳性,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必要时病理检查可区别。

3.湿疹感染 湿疹感染有湿疹病史,皮肤上可见红斑、丘疹等多形损害,有红肿炎症表现,脓疱及脓痂为继发损害。

4.水痘 多见于冬春季,发病前和发病早期常伴有发烧不适、头痛等全身症状,皮疹以小水疱为主,多向心分布,同时可见红斑、丘疹和结痂等多种损害,口腔粘膜常有损害。

5.丘疹性荨麻疹 特征为在风团样的红斑上出现丘疹或水疱,如发于躯干和四肢,成批出现、反复发作、剧痒。

6.新生儿脓疱病 新生儿脓疱病发生在新生儿,脓疱大,有严重的全身症状。  

羊传染性脓疱

发病特点

下面介绍羊传染性脓疱的特点及诊治,希望能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帮助,从而避免损失,提高效益。 本病又称“羊口疮”,主发羔羊而且多群发。多在羔羊的口唇等处的皮肤和粘膜上,先发生丘疹、水疱,后形成脓疱、溃疡,最后结成桑椹状的厚痂块。其病原是传染性脓疱病毒,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该病毒羊痘病毒的形态相似,存在于疱疹内和痂皮块中,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燥而不耐热,如加热到64℃时经两分钟即可杀灭。假若病灶感染了坏死杆菌,病势就趋于严重,往往由于败血症而死亡。主要危害羔羊,成羊很少发生,但牛犊与兔有时也有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干燥炎热时较多。其传染源为患羊,其次是被污染的棚舍、工具、饲料和牧地。  

临床诊断

主要在上唇周围的口腔粘膜部,其他部位极少,先发生一些绿豆大、黄豆大的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再形成水疱或脓疱,其溃疡面有黄色或棕褐色渗出液,最后成黑褐色结痂,痂硬易破而表面出血,痂皮经过一周后脱落而痊愈。重症者,往往蔓延至唇内侧、齿龈、舌、口腔粘膜等部位,也有极少感染到喉部与肺部的,此时呼吸就更加困难,体质衰弱,不能采食而饿死。  

鉴别诊断

根据口唇特别是口角周围的桑椹状痂垢,可做出诊断。本病应和其他皮肤疾患鉴别之,羊痘是全身性痘疹,结节较圆而界限又明显,呈溃疡性组织病灶;发病部位多在颔下或上唇边缘,不在唇联合,多发生一岁以上的羊,没有水疱、脓疱病变,主要是组织坏死。  

防治措施

(1)用1%—2%高锰酸钾冲洗患部,之后再擦碘甘油

(2)涂擦青霉素软膏或5%土霉素软膏,其中加呋喃西林,每天1—2次。

(3)病的初期可以用白酒蜂蜜混合涂患部,也可用淡盐水冲洗净,然后用大蒜汁(大蒜捣烂取汁或用低度白酒浸泡大蒜

1—2天,渣去掉留汁)每天两次涂之。

(4)中草药可用青黛散青黛黄连黄柏薄荷孩儿茶等份,共研细末,撒在患部。冰硼散冰片一钱、硼砂五钱、元明粉一两、朱砂二钱。共研细末、撒在患部。

(5)患有病的羔羊要隔离,及时治疗,可采用中西结合交互治疗。

(6)接种:将患羊口唇部的痂皮取下0.1克、磨成细末,加入50%的甘油生理盐水100毫升,再加适量的青霉素,即为制成的接种苗,3-5天后即可应用。在羔羊的尾根部腹侧光滑无毛处消毒,然后用针头刮损表面皮,涂上疫苗,1—2天后接种部位有轻度炎症;两天后有部分变水疱、脓疱,4-5天后脓疱变小,部分开始结痂,一周后基本复原,一般免疫期为一年。

(7)保护羔羊的口腔粘膜不发生外伤,喂羔羊一些青嫩草和熟料,不要喂带刺的青绿植物。

(8)新引进的羊,要隔离观察两周以上,未发现异常的可入群。

(9)羊棚和工具要经常消毒,可用百毒杀、20%草木灰、2%苛性钠(烧碱)、10%石灰乳等等。

健康问答网关于传染性脓疱病的相关提问

关于“传染性脓疱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