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
A+医学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症 >> 黄疸型肝炎 |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根据急性肝炎患者有无黄疸表现及血清胆红素是否升高将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基于临床症状的诊断而不是病因诊断。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此型肝炎,最常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戊型病毒性肝炎。
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炎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以及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伴有血清胆红素超过17.1umol/L均可以出现皮肤粘膜黄染的临床表现,以巩膜最为明显。黄疸按照原因可以分为三类即: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出现黄疸不一定都是肝炎,各种急性肝炎引起的黄疸只是属于肝细胞性黄疸,另外应该知道,黄疸只是肝炎的一个症状,黄疸不会引起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病程分为三期,阶段性比较明显,总病程约2-4个月:
(1) 黄疸前期:
约数日至2周。多数症状缓慢出现,多数病人最早的感觉是全身乏力,继而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甚至不能进食。小儿常伴有低热,约三分的患者有中度发热,亦有高热伴寒战者,呈弛张热。由于各个病人表现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并以起病时突出的临床症状出现为主分为:有的病人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消化不良型;以发热、头痛、上呼吸道症状开始的流感型;以上腹部剧烈疼痛伴寒战、高热、黄疸、白细胞增高起病的胆道疾患型;早期以关节酸痛兼发热的风湿型;还有恶寒、弛张热、迅速见黄疸的败血症型。还有部分患者起病类似疟疾或脑炎;4%-5%的患者可见荨麻疹、丘疹及红斑样皮诊。儿童可见颈后淋巴结肿大。这些说明肝炎病人的症状极为复杂,除有共同性外,尚有各自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肝炎急性期发病的复杂性,才能作出早期诊断。
(2)黄疸期:
约为2-6周。主要表现为黄疸的出现和加深。首先出现尿色黄染,继之见巩膜及皮肤的黄染。黄疸加深在1-2周内达高峰。随着黄疸的加深,部分病人还会继续明显存在约2-6周,然后才逐渐消失。此时多数病人不再发热。患者大便色泽变浅,肝肿大并有叩痛,皮肤瘙痒和心动徐缓。某些患者可有短期梗阻性黄疸表现,大便呈陶土色,肝功能多有明显损害。黄疸达高峰并开始消退,消化道症状表现改善,如食欲开始恢复,其他症状也开始减轻。在临床上可根据黄疸的情况特点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即轻型黄疸、普通型黄疸、长期型黄疸、反复发作型黄疸。
(3)恢复期:
一旦黄疸消退,就进入了恢复期。约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以上各种症状多在2周左右开始消失,儿童病程较短,恢复快,约1-2个月即康复。成人中约5%长期留有肝区痛,或不适感、食欲减退及乏力,常称之为肝炎后综合征。
黄疸型肝炎严重可危及生命,产生黄疸的物质叫胆红素,脂溶性胆红素可沉着到脑神经核上,影响神经的功能,能引起危害极大的核黄疸。核黄疸轻者会影响人的大脑,重者当时就会危及生命。水溶性胆红素的毒性虽小,但是能引起这种胆红素升高的肝胆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性超过它本身的毒性。甲型和戊型肝炎仅引起急性肝炎,少数发展为重型肝炎而不转为慢性,合并症少见。一部急性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由于病原及机体免疫方面的原因病程可超过半年以上演变成慢性肝炎。其中急性乙型肝炎约10%,急性丙型肝炎约50%转为慢性。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没有特效的药物,强调营养支持和早期的严格卧床休息,至症状减退可逐渐增加活动量,辅以适当的药物,避免烟酒、过劳和肝损害的药物,各型的抗病毒指证不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急性黄疸型肝炎,在饮食上的要求是食物应新鲜可口、清淡、易消化、冷热适宜,无刺激性,适量,富于营养的流食、半流食、软食。要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慢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依据:①病程连续半年以上;②主要症状为无力、食欲缺乏、食后饱胀厌油腻,时有恶心呕吐,黄疸微不足道,且常为轻度而有波动性肝连续肿大与硬度增加,伴随触痛与叩击痛脾肿大,确诊的意义较大。急性肝炎病人在恢复期脾肿大不回缩,表示病程为迁延性或向慢性发展;③肝功能试验不正常,相对敏感的试验为尿内尿胆素原试验,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及血清絮状与浊度反应等血清电泳丙种球蛋白赠提升,是提示慢性肝炎的标志。急性甲型肝炎不致开展为慢性,而急性乙肝与非甲非乙肝则有慢性化倾向,如发展为肝硬化则肝脏变小而硬度增加,脾脏浮肿,血清蛋白持续下降而丙种球蛋白连续增高。
|
关于“黄疸型肝炎”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