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蝇蛆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皮肤蝇蛆病(Cutanenous myiasis)是由某些蝇类幼虫(蛆)进入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本病多见于牧区,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东北及华北等地均有报告。蝇蛆病源为牛马等牲畜的一种寄生虫病,亦可感染于人。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可穿入皮肤,引起皮下蝇蛆病。皮损出现前患者常感全身不适,表现为疖肿型,匐行型两种皮肤损害。

目录

皮肤蝇蛆病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蝇蛆病源为牛马等牲畜的一种寄生虫病,亦可感染于人。引起本病的蝇类有多种,我国文献记载的有牛肤蝇(青海)、纹皮蝇(沈阳、内蒙古自治区)、陈氏珍蝇(内蒙古自治区)等。

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肠道蝇蛆病;眼、耳、鼻、口腔蝇蛆病;创口蝇蛆病;阴道尿道蝇蛆病;皮肤蝇蛆病

按寄生的程度分以下3种:

1.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可穿入皮肤,引起皮下蝇蛆病。

2.蝇通过某种蚊虫吸吮人血时,由刺吮伤口处进入皮肤(如人肤蝇)。

3.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皮肤溃疡中,在腐烂组织中生活(如马蝇、肉蝇),称为外伤性蝇蛆病。

本节重点介绍由牛肤蝇或纹皮蝇引起的皮下蝇蛆病。

(二)发病机制

蝇蛆直接产卵于人体皮肤或毛发、衣物上,当卵孵化成幼虫后,即可穿入皮肤,引起皮下蝇蛆病。蝇通过某种蚊虫吸吮人血时,由刺吮伤口处进入皮肤(如人肤蝇)。直接产卵于皮肤创伤或皮肤溃疡中。引起发病。

皮肤蝇蛆病的症状

皮损出现前患者常感全身不适,如轻度发热头痛头昏恶心、倦怠、失眠四肢麻木,局部皮肤有灼痛、麻痒感。

1.疖肿感染数月后皮肤出现约杏核大小,高出皮面的游走性风团状正常皮色或红色肿块,深达皮下。肿块逐渐增大,瘙痒能加剧,自觉有虫蠕动感。肿块常可移动,约一至数天后,损害增大,肿胀加剧,中央出现紫红色血性小疱,破溃后可排出幼虫(蛆)及少量黄色黏液或脓液,约经2~3天,炎症渐退,愈后留瘢痕,一般以皮肤疏松部位多见。数目不等,可多达十余处,常分批发生。好发于肩胛、胸、腹、腰、臀等部,亦可见于眼睑口唇附近,常此伏彼起,一处愈后,他处又复出现。

2.匐行型 皮肤出现曲折线样红肿,末端为一水疱,此系幼虫活动标志,幼虫居于疱的前方。

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细胞计数显著增高,血沉加速。组织病理呈嗜酸性肉芽肿状,真皮内有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虫体断面,可以做出诊断。

皮肤蝇蛆病的诊断

皮肤蝇蛆病的检查化验

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细胞计数显著增高,可达10%~40%。血沉加速。

组织病理:呈嗜酸性肉芽肿状,真皮内有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有时可见虫体断面。

皮肤蝇蛆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搞好牛棚、马厩卫生,做好灭蛹灭蝇工作,消灭成熟幼虫,防止成蝇孳生。经常洗澡,做好个人卫生。

皮肤蝇蛆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局部治疗,可用竹刀刻破,以丝瓜叶挤汁搽之,蛆出尽愈,亦可局部点涂白降丹后用黑布代毒膏贴敷,待破溃后再用白降丹药捻入隧,使蝇蛆死亡,压迫排除即可。

皮肤蝇蛆病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多待幼虫自行排出,或挤压肿块促使幼虫排出,排出后酌用氯仿冲洗肿块内脏,或用2%普鲁卡因局麻后,切开取出幼虫。

可试用氯喹0.25g,每天2次,共服2~3周,或乙胺嗪(海群生)0.2g,每天3次,共14天为一疗程,有继发感染者酌用抗生素

内服抗组胺剂泼尼松止痒,止痛,减轻全身反应,降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作用,局部用消炎止痒洗剂

(二)预后

常此伏彼起,一处愈后,他处又复出现。

参看

关于“皮肤蝇蛆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