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分枝杆菌感染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瘰疬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组织培养在暗处可产生黄色素为其特点,在30℃及37℃ 2~3周在罗氏培养基上产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长。若先在37℃培养3天再改在25℃培养可迅速生长,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临床表现外伤后10天至数月发生肉芽肿结节,也可呈类丹毒样外观。损害常为单发,无全身症状抗酸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可以诊断。可自愈。抗生素菌苗治疗可加快痊愈。

目录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 infection)的病原菌瘰疬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crofulaceum),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温暖潮湿、低pH、低溶解氧、高可溶性锌和腐质酸的土壤和水环境中存在。组织培养在暗处可产生黄色素为其特点,在30℃及37℃ 2~3周在罗氏培养基上产生菌落,25℃以下不生长。若先在37℃培养3天再改在25℃培养可迅速生长,形成的菌落平滑湿润有黄色膜,遇光颜色不变,菌体较结核菌大,抗酸性也强,触酶反应强阳性烟酸试验阴性。对磺胺红霉素等敏感,对异烟肼及PAS耐药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的症状

外伤后10天至数月发生肉芽肿结节,也可呈类丹毒样外观,仅有轻度疼痛,无其他自觉症状。结节不超过几厘米,可形成瘘管有脓液溢出,也可表面角化增生状,1年内愈后而留有瘢痕。损害常为单发,但若多处外伤亦可产生多发皮损。局部淋巴结可肿大,无全身症状

继外伤之后发生的几乎无自觉症状的慢性肉芽肿,可成瘘管或呈疣状,局部淋巴结肿大抗酸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可以诊断。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的检查化验

真皮皮下组织呈非特异性慢性炎症肉芽肿改变,浸润细胞为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在真皮上层为弥漫性,在中、下层则围绕皮肤附属器周围,有时虽可见到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却无明显的结核结构及干酪样变,组织切片抗酸染色可见抗酸杆菌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应与孢子丝菌病疣状皮肤结核异物肉芽肿等相鉴别。

瘰疬分枝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可自愈,用磺胺嘧啶(磺胺甲氧嘧啶)、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有效的抗生素菌苗治疗可加快痊愈。

(二)预后

可自愈。1年内愈后而留有瘢痕

参看

关于“瘰疬分枝杆菌感染”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