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由于多种引起肠粘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目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因

本病的病因:①肠道供血不足,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②饮食因素,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粘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③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鉴别诊断

1.中毒性肠麻痹:当原发病为腹泻或败血症时,易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误诊为中毒性肠麻痹,但后者无便血,X线片上无肠壁间积气等。

2.机械性肠梗阻:X线腹平片上液平面的跨度较大,肠壁较薄,无肠壁间隙增宽模糊,无肠壁积气,再结合临床不难区别。

3.肠扭转:此时机械性肠梗阻症状重,呕吐频繁,腹部X线平片示十二指肠梗阻影像,腹部阴影密度均匀增深,并存在不规则多形气体影,无明显充气扩张的肠曲。

4.先天性巨结肠:有腹胀,X线片上有小肠、结肠充气影,需与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鉴别。前者有便秘史,无血便,X线片动态观察无肠壁积气征。

5.新生儿出血症:生后2~5天出现,可以胃肠道出血为主,需鉴别。本病有生后未给予维生素K注射史,无腹胀,X线片也无肠道充气和肠壁积气,维生素K治疗有效。

6.自发性胃穿孔:多由于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引起,常见于胃大弯贲门处。病儿生后3~5天突然进行性腹胀,伴呕吐、呼吸困难发绀,X线平片腹部仅见气腹,无肠壁积气或肠管胀气。  

怎样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治疗上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供给营养及对症为主。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使本病的预后大大改善。 一、禁食

1.禁食时间:一旦确诊应立即禁食,轻者5~10天,重者10~15天或更长。腹胀明显时给予胃肠减压

2.恢复进食标准: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腹部X线平片正常,一般状况明显好转。如进食后患儿又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则需再次禁食。

3.喂养食品:开始进食时,先试喂5%糖水3~5ml,2~3次后如无呕吐及腹胀,可改喂稀释的乳汁,从每次~5ml开始,逐渐加量,每次增加1~2ml,以母乳最好,切忌用高渗乳汁。

二、静脉补充液体及维持营养

禁食期间必须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供给营养。

1.液量:根据日龄每日总液量为100~150ml/kg。

2.热卡:病初保证每日kJ/kg(5Okcal/kg),以后逐渐增加至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中40~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50%由脂肪提供,10~15%由氨基酸提供。

3.碳水化合物:一般用葡萄糖,每天5~18g/kg,周围静脉输注浓度++、血糖>7.28mmol/L,应减少糖的输入;如血糖多次测定>11.2~16.8mmol/L,应加用胰岛素0.25~0.5u/kg。

4.蛋白质:常用6%小儿氨基酸注射液,开始以每日g/kg,按每日~0.5g/kg递增,最大量为每日g/kg。输注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热量的前提下,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故使用时要求非蛋白质与蛋白质热量之比约10:1,每克氨基酸氮输入时要求热量为628~837kJ。

5.脂肪:常用10% Intralipid,开始每日g/kg,按每日~0.5g/kg递增,最大量每日g/kg,输注速度为,胎龄33周者每小时不超过3.0ml/kg。

6.电解质:一般每日供给钠3~4mmol/kg,钾2~3mmol/kg,氯2~3mmol/kg,与上述营养物质配成1/4~1/5张液体输入。但应监测血电解质浓度,随时

调整。钾的浓度不应大于3‰。如有额外丢失(呕吐、腹泻及胃肠减压)则需提高氯化钠的供给,一般配成1/3张液体输入。如存在酸中毒,可每次给5%碳酸氢钠3~5ml/kg,必要时根据血气检测调整。

7.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常用安达美(含各种微量元素)每日ml/kg,水乐维他(含各种水溶性维生素)每日ml/kg,维他利匹特(含各种脂溶性维生素)每日ml。

三、抗感染

常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也可根据培养药敏选择抗生素

四、对症治疗

病情严重伴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扩容除用2:1含钠液外,还可用血浆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血管活性药物可选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并可给氢化可的松每次~20mg/kg,每6小时1次。缺氧时应面罩吸氧。

五、外科治疗指征

肠穿孔腹膜炎症状体征明显,腹壁明显红肿或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

本病一般发生在体重低于2500克的早产儿,于出生时曾发生过窒息,或出生后曾患过呼吸团难,菌血症或腹泻等疾病的早产儿更易引发本病。

本症的发病原因,可能和肠壁缺氧及肠道细菌感染关系密切,因缺氧时机体调整血流分布,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较多氧气,肠壁缺氧显得更重,再因肠壁受损,肠道细菌乘机侵人,可引起肠粘膜坏死,重者肠壁各层都可能坏死.甚至并发肠穿孔。

本症无明显季节性,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换血等诱因者,发病多在生后2周内,以2-10天为高峰:因腹泻、败血症或无诱因而发病的婴儿则起病年龄较晚,在出生后3-4周甚或7-8周发病。

病症状以腹胀、腹泻、呕吐、便血为主,可分轻症和重症两种。轻症仅有轻度和中度腹胀,以腹泻和呕吐、便血为主,腹泻和呕吐次数不多,每日-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时大便颜色深,潜血阳性。重症者腹胀明显,甚至腹壁发亮,可看到肠型,腹泻和呕吐次数可多可少,便血量多,成为果酱样便或为黑粪。呕吐物呈咖啡状或吐鲜血。严重者腹壁红肿并伴有肌紧张。全身症状有发热体温不升,出现神志萎靡,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有的病例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有的并发败血症。

治疗期间应严格禁食,停止一切口饲5-10天。禁食期间从静脉滴入葡萄糖液、生理盐水营养液,有时需输血或血浆,待症状消失后开始喂糖水和喂奶,均从少量到多量,逐渐增加。为控制肠道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疗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

健康问答网关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提问

关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