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假膜性肠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itis,PME)是一种急性肠道炎症,因在小肠结肠坏死黏膜表面覆有一层假膜而得名,常单独发生在小肠、结肠,也可能两者同时发生。本病易发生在大手术和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故又有人称之为手术后肠炎抗生素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的实质是肠道内菌群生态平衡失调,所以也可以见于休克心力衰竭尿毒症结肠梗阻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肺慢性疾病等。

目录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假膜性肠炎是由两种菌群产生毒素致病。

另外,病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功能下降或某些疾病导致肠道缺血淤血等均可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发生假膜性肠炎。

除了抗生素的应用之外,未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其他疾病,如胃部分切除术迷走神经切除加幽门成形术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后、十二指肠空肠憩室、手术性盲袢(端侧吻合)、肠梗阻(狭窄、粘连、炎症、癌)肠短路和旷置影响,肠内瘘、回盲部切除等以上原因均可造成胃肠运动功能变化,减弱了肠道对菌群过度增殖抗菌防御能力,从而导致本病症的发生。

其他如白血病恶性肿瘤或接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以及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也能改变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粪便中也可能分离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产毒菌株,发生假膜性肠炎。

二、发病机制:

肠道内的细菌来自口腔,从外界进入消化道的细菌经过胃时大部分被胃酸杀死,仅有很少数未被杀灭的细菌进入十二指肠以及回肠的上段,十二指肠和空肠幸存的细菌主要是革兰阳性链球菌乳酸杆菌、微粒球菌属和酵母菌,总数少于105/ml。

肠内容物进入到大肠以后,细菌在缺氧环境中呈中性或弱碱性、内容物移动又缓慢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其中主要的是厌氧性机会菌丛

胃酸缺乏或作部分胃切除患者的胃和小肠中,可发现需氧和厌氧细菌数明显增加,近段小肠出现大肠杆菌和厌氧性革兰阴性杆菌,并且链球菌、乳酸杆菌和真菌数目也增加。正常菌群促进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参与机体内胆固醇类固醇、脂肪、蛋白质、类脂、氨基酸以及某些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大量应用抗生素,特别是经口服用以致于改变了肠道细菌之间平衡关系,将出现肠道细菌的菌群失调。非致病的肠道内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因对抗生素敏感而被大量杀灭,抗药性相对较强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某些荚膜芽孢杆菌及真菌等迅速生长繁殖,分泌外毒素引起肠道病变。

1、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是与抗生素相关的假膜性肠炎的重要发病原因,在未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难辨性梭状芽孢杆菌数量仅占厌氧菌的2%~3%,细菌产生的毒素少,甚至不产生对人体致病的毒素。

长期使用大量抗生素,能抑制肠道内各类细菌的生长,不受抗生素影响的耐药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则迅速繁殖,大便中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可高达厌氧菌的10%~20%,产生大量的外毒素,引起黏膜坏死渗出性炎症伴假膜形成,在所有假膜性肠炎的大便中都几乎可找到这种外毒素。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至少产生四种物质,即毒素A(肠毒素)、毒素B(细胞毒素)、运动性影响因子和一种热敏感毒素。

(1)毒素A:

可刺激黏膜上皮细胞增加水和电解质的分泌,使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在低浓度时可以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活化鸟苷环化酶,导致细胞内G-磷酸鸟嘌呤核苷增加。

(2)毒素B:

可造成局部变态反应使肠黏膜变性坏死,纤维素、黏蛋白渗出形成假膜,如将这种毒素经口注入动物体内可引起肠炎、致死。

毒素A和毒素B的作用是协同的,先是毒素A引起肠道组织病变,其后毒素B再作用于这些受损的组织细胞。两种毒素均有抗原性,能与相应抗体作用,毒素A的抗血清不能中和毒素B,而毒素B的抗血清除可中和毒素B外还可以中和部分毒素A。

(3)运动性影响因子:

存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培养液的过滤除菌上清液中,它可改变兔回肠袢肌电活动。

(4)热敏感毒素:

对热敏感,非常不稳定,其作用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的肠毒素相同,可引起兔回肠液分泌增加,但不引起组织损伤。

2、凝固酶阳性的溶血性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菌种和数量基本上是恒定的。这些细菌有助于细菌本身和它所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来抵抗感染。

一旦某些因素使这个系统失去生态平衡,就会致病。抗生素最易产生菌群的比例失调,因此是假膜性肠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常引起假膜性肠炎的抗生素依次是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菌素类。不常引起的是青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偶可引起的是氯霉素四环素甲硝唑氨基糖苷类药物。

当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后(如土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抑制了肠道内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各种菌群,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大量繁殖产生外毒素,导致假膜性肠炎的发生。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最早发生在用抗生素后第2~3天,最晚可在停抗生素后3周,一般在用药后4~6天,病儿突然发热腹胀,大量水样便,呈黄色蛋花或海水样,含脱落的假膜

腹泻较重,每天10余次,大便呈蛋花汤样,有假膜及血便。患儿除表现腹泻外常有全身症状,表现为恶心厌食腹痛常于腹泻后缓解。病情重者可表现为脱水,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另有些患儿以急腹症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腹膜炎为首要表现,而无腹泻症状。

2、继发症状:

由于液体的急骤丢失,患儿迅速出现脱水酸中毒腹部压痛肌紧张,更重者产生中毒性休克

二、相关检查:

大便涂片可找到革兰阳性球菌增加,革兰阴性杆菌减少。

病情允许时,可行结肠镜检,可见病变结肠直肠黏膜上有大量散在的、斑块状黄色凸起的假膜,直径2~10mm,称为假膜性结节

三、诊断:

可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相关检查得出诊断。

诊断标准有以下:

1、腹泻前有某些抗生素使用史;

2、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如腹泻、腹胀、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严重时有便血中毒肠麻痹肠穿孔中毒性休克;

3、粪便细菌学分离检查:

鉴定有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4、粪便过滤液或分离菌株培养:

过滤液含有毒素,在组织培养中具有细胞病理效应,且能被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抗毒素或污泥状芽孢杆菌抗毒素所中和。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诊断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检查化验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粪便常规

1、具体操作:

将粪便涂片镜检,若发现革兰阳性杆菌及其芽孢将对临床判断很有帮助。随后可进行分阶段细菌培养

2、检查结果:

可见大量革兰阳性菌

二、细菌学检查:

1、具体操作:

取CCFA专用培养基(由环丝氨酸噻吩甲氧头孢霉素、果糖蛋白质琼脂组成) 接种,在厌氧条件下有选择性的分离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2、检查结果:

90%的病例在发病时粪便中可培养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若菌落呈扁平、边缘不规则、粗糙状,革兰染色为阳性杆菌即可作出诊断。

3、注意事项:

送检时为了减少与空气的接触,必须采取至少多于容器容量的新鲜粪便,连同容器送检验。

三、细胞毒素毒性实验:

1、原理:

稀释的大便或细菌培养滤液,对组织培养细胞(HELA)有特异性的细胞病理效应。

2、检查结果:

这种效应可被污泥梭状芽孢杆菌的抗毒素中和,从而证实难辨芽孢杆菌为产毒菌株。

四、毒素A的检测:

可以用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乳胶凝集实验、单克隆抗体方法等检查毒素A。

五、结肠镜检:

假膜性肠炎同时侵犯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可借助结肠镜进行检查。

1、检查结果:

典型的表现为黏膜发红水肿,上面有斑块或融合的假膜,活检可见黏膜有急性炎症,假膜内含有坏死上皮纤维蛋白、炎性细菌等。

2、注意事项:

应用纤维结肠镜检查时要掌握病程进展的阶段,肠炎尚未形成假膜或局部的假膜已经脱落时镜下未必能发现假膜,所以不一定以假膜为唯一的诊断根据,未见假膜并不一定能排除本病。

假膜性肠炎病变可以呈跳跃式分布,为了防止遗漏小的病变,要求镜检的范围必须包括全结肠,在有代表性部位采取病变组织,采取活检时要有一定的深度。

六、腹部X线平片:

1、钡灌肠

可能发现肠管边呈毛刷状、指压迹症和散在的圆形、不规则形充盈缺损

2、气钡双重造影:

可提供更多的诊断指标,但必须小心操作防止肠穿孔的发生。

七、超声诊断:

超声能发现局部肠壁假膜、黏膜及黏膜下水肿导致的重度增厚、肠腔变窄或消失,仔细探查可于右下腹发现似肠结核肿瘤的假肾征。

条件好的超声诊断仪还能更准确地分辨病变相关的层次。除此之外,超声诊断能发现疾病伴发的腹水等。

八、CT诊断:

CT的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偶可发现低衰减的增厚的肠壁。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鉴别诊断

通过病原学检查与沙门菌、志贺菌、空肠弯曲菌阿米巴原虫等所致肠炎相鉴别。

腹痛较重者应与急腹症鉴别,慢性腹泻者应与炎性肠病、消化不良综合征鉴别。

一、急腹症:

1、简介:

腹部急性疾患的总称。常见的急腹症包括:急性阑尾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腹部外伤泌尿系结石子宫外孕破裂等。此外,某些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血卟啉病低血钾征、败血病脊柱外伤脊髓疾病,也可出现类似急腹症的临床表现

2、临床表现:

持续性剧烈钝痛,病人为了减轻腹痛采用侧卧屈膝体位,咳嗽深呼吸和大声说话均加重疼痛,定位准确,提示该部位壁层腹膜炎症刺激——急性腹膜炎。持续性胀痛常为脏层腹膜受扩张牵拉所致,按压腹部疼痛加重,如麻痹性肠梗阻肝脏肿瘤等。

二、消化不良综合征:

1、简介: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宜辨证施治,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等法治疗。

2、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为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等。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并发症

重症可并发不可逆性休克,迅速脱水酸中毒

或并发急腹症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腹膜炎,也可并发急性肠梗阻;可并发低蛋白血症、多发性关节炎等。

一、中毒性巨结肠:

1、简介:

多发生在爆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此时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累及肌层与肠神经,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引起急性结肠扩张,一般以横结肠最严重。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

2、临床表现

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其临床特征是严重的中毒症状及节段性或全结肠扩张,腹部明显胀气,最明显的扩张部位在横结肠。

二、低蛋白血症:

1、简介:

蛋白质营养不良又称水肿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

蛋白质是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成份,人体的一切组织细胞都含有蛋白质。身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细胞的更新,组织损伤后的修复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还是酶、激素抗体等不可缺少的重要成份。由于蛋白质是两性离子,它具有缓冲作用。蛋白质还是保持体内水分和控制水分分布的决定因素,也是热能的来源之一,1g蛋白质在体内可以产生16.6千焦热能。如儿童蛋白质营养不足,不仅影响其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还会使整个生理处于异常状态,免疫功能低下,对传染病抵抗力下降。

2、临床表现:

患者因低蛋白血症于面和足部出现水肿,甚者波及全身。白皙皮肤儿童有特异性皮损,开始为红斑,压之能消退,随之发生小的暗紫色斑,边界清,高于周边皮肤,压之不褪色,表面发亮,触之有蜡样感,尔后变成干燥、棕色或黑色斑,上有裂纹。好发于受压部位,如粗隆、膝、踝、肩、肘和躯干受压处,亦可发生在潮湿部位,如尿布区,以后不规则布于全身,呈剥脱性皮炎样表现。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预防:

1、注意抗生素的使用:

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假膜性肠炎发病率,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要有明确的目的,在取得预期的疗效之后应及时停药。

2、知识普及:

要经常向医务人员介绍有关假膜性肠炎的发病动态,防止耐药菌株的滋长。

3、做好隔离措施:

对假膜性肠炎病例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和环境消毒,防止通过房间、皮肤、医疗器械造成难辨性梭状芽孢杆菌的交叉感染

因为外源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可能是医院内的交叉感染,有人从医院的地板、盥洗室的用具,以及护理假膜性肠炎病人的工作人员的手和粪便中检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其芽孢。

4、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

二、治疗前:

应该对该病症状和相关的禁忌进行详细的了解等。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中医治疗

暂无有效的中医疗法和中药资料。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西医治疗

一、停用抗生素

1、治疗原则:

一旦诊断明确,立即停用原用的抗生素。

2、常用抗生素:

氨苄西林(氨基苄青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林可霉素(洁霉素)等。

3、疗效:

轻型病人停药后48h,症状明显好转,7~10天治愈。严重病例需时较长。

二、抗生素治疗:

一般在病情较重或停用原先使用抗生素48h病情无好转者,才改用其他抗生素治疗。宜口服在肠道不易吸收的且不易诱发梭状芽孢杆菌肠炎的抗生素,应用剂量要大,疗程要长,才能达到清除病原菌,防止复发的目的。

针对致病菌适当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

治疗中,禁用抗肠蠕动药物,因其抑制肠蠕动可增加肠道中杆菌毒素的停留吸收,使用这类药物还可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1、万古毒素:

(1)疗效:

万古霉素在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效果可达100%。

(2)剂量:

40mg/kg,分3次服,疗程为7~10天,一般用药2~4天症状即可消失。

2、甲硝唑(灭滴灵):

(1)剂量:

每天20mg/kg,分3次服,疗程7~10天,也可同时选用万古毒素。

(2)注意事项: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首次复发时症状较轻者可不用药物治疗,症状严重者应继续给予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但疗程应延长至14天。

3、利福平

(1)剂量:

每天10~15mg/kg,分3次口服,疗程1~2周。

(2)注意事项:

危重病儿有中毒肠麻痹肠穿孔不能口服时,可选用上述药物交替静脉点滴,但任何一种药物单独静脉点滴时,均不能使结肠内药物达到足以清除病菌的浓度,一旦病情好转,应立即改为口服。

5、口服考来烯胺(消胆胺):

(1)作用原理:

口服考来烯胺(消胆胺)在肠道内发挥离子交换作用,能吸附肠腔内梭状芽孢杆产生的菌毒素后排出。

(2)剂量:

患儿在口服万古霉素的同时可以加用考来烯胺(消胆胺),每天分2次口服。

(3)注意事项:

但它也能吸附万古霉素,因此,这两种药物应相隔3h分别服用。也可口服促肠道菌群恢复的药物,如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培菲康)、双歧杆菌(丽珠肠乐)等活菌制剂。

三、调节肠道环境:

对单纯性腹泻患儿,无需特殊治疗,或应用调节肠道微生态药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制剂,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生长即可控制临床症状。

不能口服者经胃管给予或灌肠亦可达到治疗目的。

四、其他治疗:

1、对腹泻严重的患儿应注意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需要时予以及时补液治疗。

2、 矫正脱水酸中毒输血人血白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

3、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免疫牛后获得的牛乳也可用于中和肠腔内毒素

4、应用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抗血清治疗也有效。

5、对顽固性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可试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中和患儿血液中的细菌毒素

五、治疗并发症

并发肠穿孔时应及时转外科治疗。合并肾衰休克、DIC时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

小儿假膜性肠炎的护理

预后:

本病经1~2周正规治疗,80%~90%可痊愈,严重病例需时较长。

1、立即停用原用的抗生素,轻型病人停药后48h,症状明显好转。

2、少数在停药1~2周可复发,或病程迁延可达1~4个月,重新选用以上药物治疗,仍可达到治愈目的。

3、延误治疗及暴发型预后较差。

参看

关于“小儿假膜性肠炎”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