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

(重定向自固态瘤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一般认为,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性的,即一个肿瘤中的所有瘤细胞均是一个突变的细胞的后代。

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一般称为“”,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称为“”,来自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某此些恶性肿瘤也可称“瘤”或“病”,如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等。所有恶性肿瘤习惯称为癌症或癌肿(cancer)。

目录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细胞增生一般是单克隆性的。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仍能持续性生长,提示肿瘤细胞的遗传异常可以传给子代细胞。每个肿瘤细胞都含有引起其异常生长基因组的改变。肿瘤性增生不仅与机体不协调,而且有害。

非肿瘤性增生一般是多克隆性的。增生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能分化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非肿瘤性增生有一定的限度,增生的原因一旦消除后就不再继续。非肿瘤性增生或者反应性增生有的属于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细胞更新;有的是针对一定刺激或损伤的防御性、修复性反应,对机体有利。

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

肿瘤的肉眼观形态

肉眼观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良恶性。

1)肿瘤的数目和大小 肿瘤的数目、大小不一。多为一个,有时也可为多个。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性质(良性、恶性)、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一定关系。生长于体表或较大体腔内的肿瘤有时可生长得很大,而生长于密闭的狭小腔道内的肿瘤一般较小。肿瘤极大者,通常生长缓慢,多为良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即可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常长不大。

2)肿瘤的形状: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息肉状(外生性生长)、乳头状(外生性生长)、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囊状(膨胀性生长)、浸润性包块状(浸润性生长)、弥漫性肥厚状(外生伴浸润性生长)、溃疡状伴浸润性生长。形状上的差异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密切相关。

肿瘤的外形和生长方式模式图


肿瘤的外形和生长方式模式图

3)肿瘤的颜色:一般肿瘤的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视其含血量的多寡、有无出血、变性、坏死等而定。有些肿瘤会因其含有色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肿瘤的颜色推断为何种肿瘤。如脂肪瘤呈黄色,恶性黑色素瘤呈黑色,血管瘤呈红色或暗红色。

4)肿瘤的硬度:与肿瘤的种类、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实质多于间质的肿瘤一般较软;相反,间质多于实质的肿瘤一般较硬。瘤组织发生坏死时较软,发生钙化骨化时则较硬。脂肪瘤很软,骨瘤很硬。

肿瘤的镜下组织结构

肿瘤的组织结构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肿瘤的组织成分都可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

1)肿瘤的实质: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它决定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每种肿瘤的特殊性。通常根据肿瘤的实质形态来识别各种肿瘤的组织来源,进行肿瘤的分类、命名、和组织学诊断,并根据其分化成熟程度和异型性大小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和肿瘤的恶性程度。

2)肿瘤的间质: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一般由结缔组织血管组成,间质有时还具有淋巴管。通常生长比较快的肿瘤,其间质血管一般较丰富而结缔组织较少;生长缓慢的肿瘤,其间质血管通常较少。此外,肿瘤往往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这是机体对肿瘤组织的免疫反应。此外,在肿瘤结缔组织中还可以见到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双重特点,这种细胞即能产生胶原纤维,又具有收缩功能,可能对肿瘤细胞的浸润有所限制,这种细胞的增生可以解释乳腺癌乳头回缩,食管癌肠癌所导致的肠管僵硬和狭窄。  

肿瘤的异型性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异型性是肿瘤异常分化在形态上的表现。异型性小,说明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说明分化程度低。区别这种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一般与其来源组织相似。恶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

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也称为间变性肿瘤,间变是指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间变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多形性,瘤细胞彼此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很大的变异,因此往往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间变性肿瘤一般具有高度恶性。

1、肿瘤的细胞异型性

良性肿瘤瘤细胞的异型性小,一般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相似。恶性肿瘤瘤细胞常具有高度的异型性,表现为以下特点:

(1)肿瘤细胞的多形性

即肿瘤细胞形态和大小不一致。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正常细胞较大,有时可见瘤巨细胞。但少数分化很差的肿瘤其肿瘤细胞较小,圆形,大小也比较一致。

(2)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肿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瘤细胞核比正常细胞核增大,核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并可出现双核、巨核、多核、奇异核、核着色深(由于核内DNA增多)。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匀,常堆积于核膜下,使核膜显得肥厚。核分裂像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时,对恶性肿瘤具有诊断意义。恶性肿瘤细胞的核异常改变多与染色体多倍体或非整数倍体有关。

(3)瘤细胞胞浆的改变

由于胞浆内核蛋白体增多而多呈嗜碱性。瘤细胞产生异常分泌物或代谢产物(如激素、粘液、 蛋白、色素等),因此具有不同特点。

(4)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一般来说,良性肿瘤的超微结构与其起源的组织基本相似。恶性肿瘤细胞根据其分化的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异型性。总的来说,恶性肿瘤细胞通常绝对或相对明显增大,核膜可有内陷或外凸,使核形不规则甚至形成奇异型核。胞浆内的细胞器常有数目减少、发育不良或形态异常。细胞连接常有减少,有利于肿瘤浸润生长。

2.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

肿瘤的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是指肿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包括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等方面)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良性肿瘤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但排列与正常组织不同,诊断有赖于组织结构的异型性,如子宫平滑肌瘤。恶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或极向,如纤维肉瘤腺癌

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

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1.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

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1)肿瘤生长的动力学。肿瘤的生长速度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1)肿瘤细胞倍增时间:肿瘤群体的细胞周期也分为G0、G1、S、G2和M期。多数恶性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并不比正常细胞更快,而是与正常细胞相似或比正常细胞更慢。

2)生长分数: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阶段(S期+G2期)的细胞的比例。恶性转化初期,生长分数较高,但是随着肿瘤的持续增长,多数肿瘤细胞处于G0期,即使是生长迅速的肿瘤生长分数也只有20%。

3)瘤细胞的生长与丢失:营养供应不足、坏死脱落、机体抗肿瘤反应等因素会使肿瘤细胞丢失,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共同影响着肿瘤能否进行性长大及其长大速度。

肿瘤的生长速度决定于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之比,而与倍增时间关系不大。目前化疗药物几乎均针对处于增殖期细胞。因此生长分数高的肿瘤(如高度恶性淋巴瘤)对于化疗特别敏感。常见的实体瘤(如结肠癌)生长分数低,故对化疗不敏感。

(2)肿瘤血管形成。诱导血管的生成能力是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与转移的前提之一。肿瘤细胞本身和浸润到肿瘤组织内及其周围的炎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能产生一类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这些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毛细血管出芽生长。新生的毛细血管既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又为肿瘤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3)肿瘤的演进和异质化。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侵袭性的现象称为肿瘤的演进,包括生长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等。这些生物学现象的出现与肿瘤的异质化有关。肿瘤的异质化是指一个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由于这些不同,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得以保留那些适应存活、生长、浸润与转移的亚克隆。

肿瘤的生长方式类型

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肿瘤的扩散

肿瘤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1)直接蔓延: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浸润,破坏临近正常组织、器官,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例如晚期宫颈癌可蔓延至直肠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以穿过胸肌胸腔甚至达

(2)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只有恶性肿瘤才转移,常见的转移途径有以下几种:

1)淋巴道转移: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经淋巴道转移;

2)血道转移: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尤多见于肉癌肾癌肝癌甲状腺滤泡性癌绒毛膜癌

3)种植性转移:常见于腹腔器官的癌瘤。

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

(1)局部浸润 

浸润能力强的瘤细胞亚克隆的出现和肿瘤内血管形成对肿瘤的局部浸润都起重要作用。局部浸润的步骤:

1)由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肿瘤细胞之间的粘附力减少;

2)瘤细胞与基底膜紧密附着; 

3)细胞外基质降解。在癌细胞和基底膜紧密接触4~8小时后,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LN、FN、蛋白多糖胶原纤维可被癌细胞分泌的蛋白溶解酶溶解,使基底膜产生局部的缺损。

4)癌细胞以阿米巴运动通过溶解的基底膜缺损处。癌细胞穿过基底膜后重复上述步骤溶解间质性的结缔组织,在间质中移动。到达血管壁时,再以同样的方式穿过血管的基底膜进入血管。

(2)血行播散 

单个癌细胞进入血管后,一般绝大多数被机体的免疫细胞所消灭,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团的瘤细胞团则不易被消灭,可以通过上述途径穿过血管内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转移灶。

转移的发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血行转移的位置和器官分布,在某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如肺癌易转移到肾上腺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乳腺癌常转移到肝、肺、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这些器官的血管内皮上有能与进入血循环的癌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配体,或由于这些器官能够释放吸引癌细胞的化学物质。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先多呈克隆性的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演进过程,其中一个克隆相对无限制的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地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亚克隆(异质化),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l)癌基因

1)原癌基因、癌基因及其产物

癌基因是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的能力的基因。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称为原癌基因。原癌基因可被多种因素激活。

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大都是对正常细胞生长十分重要的细胞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如血小板生长因子(P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重要的信号转导蛋白质(如酪氨酸激酶),核调节蛋白质(如转录激活蛋白)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如周期素周期素依赖激酶)等。

2)原癌基因的激活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两种方式:①发生结构改变(突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②b.基因表达调节的改变(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

基因水平的改变继而导致细胞生长刺激信号的过度或持续出现,使细胞发生转化。

引起原癌基因突变的DNA结构改变有:点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突变的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原癌基因的正常产物有结构上的不同,并失去正常产物的调节作用。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其靶细胞:①生长因子增加;②生长因子受体增加;③产生突变的信号转导蛋白;④产生与DNA结合的转录因子

(2)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其功能的丧失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多是通过等位基因的两次突变或缺失的方式实现的。

常见的肿瘤抑制基因有Rb基因,P53基因,神经纤维瘤病—1基因(NF-l),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DCC)和Wilms瘤基因(WT-1)等。Rb基因的纯合性缺失见于所有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及部分骨肉瘤、乳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肿瘤,Rb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l4,Rb基因的两个等位基因必须都发生突变或缺失才能产生肿瘤,因此Rb基因是隐性癌基因

P53基因异常缺失包括纯合性缺失和点突变,超过50%的肿瘤有P53基因的突变。尤其是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中突变更为多见。

(3)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调节基因

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及其产物在肿瘤的发生上起重要作用,如bcl-2可以抑制凋亡,bax蛋白可以促进凋亡,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缺失使DNA损害不能及时被修复,积累起来造成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形成肿瘤,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综合征

(4)端粒和肿瘤

端粒随着细胞的复制而缩短,没有端粒酶的修复,体细胞只能复制50次。肿瘤细胞存在某种不会缩短的机制,几乎能够无限制的复制。实验表明,绝大多数的恶性肿瘤细胞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端粒酶活性。

(5)多步癌变的分子基础

恶性肿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多因素形成的分阶段的过程,要使细胞完全恶性转化,需要多个基因的转变,包括几个癌基因的突变和两个或更多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以及凋亡调节和DNA修复基因的改变。

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1)化学致癌因素

1)间接作用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胺类氨基偶氮染料,亚硝胺类真菌毒素

2)直接作用的化学致癌物:这些致癌物不经体内活化就可致癌,如烷化剂酰化剂

(1)亚硝胺类,这是一类致癌性较强,能引起动物多种癌症的化学致癌物质。在变质的蔬菜及食品中含量较高,能引起消化系统肾脏等多种器官的肿瘤。

(2)多环芳香烃类,这类致癌物以苯并芘为代表,将它涂抹在动物皮肤上,可引起皮肤癌皮下注射则可诱发肉瘤。汽车废气、煤烟、香烟及熏制食品中;

(3)烷化剂类,如芥子气环磷酰胺等,可引起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等;

(4)氯乙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塑料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可诱发肺、皮肤及骨等处的肿瘤。通过塑料工厂工人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氯乙烯能引起肝血管肉瘤潜伏期一般在15年以上;

(5)某些金属,如等也可致癌。

化学致癌物引起人体肿瘤的作用机制很复杂。少数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以直接诱发肿瘤,这种物质称为直接致癌物;而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体内代谢活化或生物转化,成为具有致癌活性的最终致癌物,方可引起肿瘤发生,这种物质称为间接致癌物放射线引起的肿瘤有:甲状腺肿瘤肺癌骨肿瘤皮肤癌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2)物理致癌因素

离子辐射引起各种癌症。长期的热辐射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金属元素镍、铬、镉、铍等对人类也有致癌的作用。临床上有一些肿瘤还与创伤有关,骨肉瘤睾丸肉瘤脑瘤患者常有创伤史。另一类与肿瘤有关的异物是寄生虫

(3)病毒细菌致癌

1)RNA致瘤病毒:通过转导和插入突变将遗传物质整和到宿主细胞DNA中,并使宿主细胞发生转化,存在两种机制致癌:①急性转化病毒②慢性转化病毒。

2)DNA致瘤病毒:常见的有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人类上皮性肿瘤尤其是子宫颈肛门生殖器区域的鳞状细胞癌发生密切相关。Epstein barr病毒(EBV)与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乙型肝炎肝细胞性肝癌有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胃低度恶性B细胞性淋巴瘤发生有关。

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1)遗传因素

1)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肾上腺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一些癌前疾病,如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经纤维瘤病等本身并不是恶性疾病,但恶变率很高。这些肿瘤和癌前病变都属于单基因遗传,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规律出现。其发病特点为早年(儿童期)发病,肿瘤呈多发性,常累及双侧器官。

2)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综合征如Bloom综合征易发生白血病和其他恶性肿瘤;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患者易发生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着色性干皮病患者经紫外线照射后易患皮肤基底细胞癌磷状细胞癌黑色素瘤。这些肿瘤易感性高的人群常伴有某种遗传性缺陷,以上三种遗传综合征均累及DNA修复基因。。

3)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协同作用,而环境因素更为重要。决定这种肿瘤的遗传因素是属于多基因的。目前发现不少肿瘤有家族史,如乳腺癌胃肠癌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等。

(2)宿主对肿瘤的反应——肿瘤免疫

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1)肿瘤抗原可分为两类:①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与正常细胞的肿瘤特异性抗原。②存在与肿瘤细胞与某些正常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

2) 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肿瘤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参加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主要是(CTL)、自然杀伤细胞(NK)和巨噬细胞

3)免疫监视。免疫监视在抗肿瘤的机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在免疫缺陷病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3)其他与肿瘤发病有关的因素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其影响主要与发生部位和继发变化有关。若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产生严重后果。如消化道良性肿瘤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颅内的良性肿瘤如脑膜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可压迫脑组织、阻塞脑室系统而引起颅内压升高和相应的神经症状。良性肿瘤的继发性改变,也可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肠的腺癌性息肉膀胱乳头状瘤等表面可发生溃疡而引起出血感染

恶性肿瘤由于分化不成熟、生长较快,浸润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发生转移,因而对机体影响严重。恶性肿瘤除可引起与上述良性肿瘤相似的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外,还可有发热顽固性疼痛,晚期可出现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全身衰竭的状态。

异位内分泌综合征:一些非内分泌腺肿瘤能产生和分泌激素激素类物质,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这种肿瘤称为异位内分泌性肿瘤,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称为异位内分泌综合征。此类肿瘤多为恶性肿瘤,以癌居多,如胃癌肝癌结肠癌,也可见于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此外APUD系统(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肿瘤,也可产生生物胺多肽激素,如类癌嗜铬细胞瘤等。

由于肿瘤的产物(包括异位激素产生)或异常免疫反应(包括交叉免疫自身免疫免疫复合物沉积等)引起内分泌、神经、造血、消化、骨关节、肾脏、皮肤等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副肿瘤综合征。  

肿瘤的临床表现

肿瘤因其细胞成分、发生部位和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可呈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一般而言,早期肿瘤很少有症状不明显,肿瘤发展后表现就比较显著。

局部表现

1.肿块 为瘤细胞不断增殖所形成。常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诊断肿瘤的重要依据。检查时,可在体表发现或在深部触及新生的肿物,也可发现器官(如肝、甲状腺)或淋巴结肿大。一般而论,良性肿瘤增长较慢,境界清楚,表面光滑,与基底组织无愈着(可活动)。恶性肿瘤增长较快,表面凸凹不平,与基底组织 愈着而不易推移,有些境界不清楚。发生于体腔内深部器官的肿瘤,一般较难发现,当肿瘤引起压迫、阻塞或破坏所在器官而出现症状时,以此症状为线索,通过进一步检查,方能发现肿块,如纵隔肿块压迫上腔静脉引起回流障碍时,患者出现头、面、颈、上胸壁的肿胀,胸壁及颈部静脉怒张、呼吸急促紫绀等症状。

无论良性或恶性肿瘤,使用一般抗感染治疗,外敷药物或理疗,均不能控制肿块生长。

2.疼痛 为恶性肿瘤发展 后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促使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由于肿瘤生长,引起所在器官的包膜骨膜膨胀紧张;或肿瘤造成空腔器官(如胃肠道,泌尿道)梗阻;或肿瘤晚期浸润胸膜腹膜内脏神经丛等,均可发生疼痛,开始时多为隐痛、钝痛,常以夜间明显,逐渐加重,变为疼痛难忍,昼夜不休。阵发性疼痛为肿瘤引起空腔器官梗阻所致;灼痛常为肿瘤并发感染的表现;放射痛可能为神经干受累的缘故,但疼痛部位常无明显触痛。良性肿瘤无疼痛或较少疼痛症状,但肿瘤增大压迫邻近器官组织时也可出现压迫性疼痛症状,需与恶性肿瘤的疼痛加以区别。

3.病理性分泌物 发生于口、鼻、鼻咽腔、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器官的肿瘤,一旦肿瘤向腔内溃破或并发感染时,可有血性,粘液血性或腐臭的分泌物由腔道排出。此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收集这些分泌物行细胞学检查可助诊断,并可借与常见的急、慢性炎症相鉴别。

4.溃疡 为恶性肿瘤表面组织坏死所形成。在体表或内窥镜观察下,恶性溃疡呈火山口状或菜花状,边缘可隆起外翻,基底凹凸不平,有较多坏死组织,质韧,易出血,血性分泌物有恶臭。

5.出血 来自溃疡或肿瘤破裂。体表肿瘤出血可直接发现,体内肿瘤少量出血表现为血痰、粘液血便或血性白带;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咯血便血等。肿瘤一旦发生出血常反复不止。

6.梗阻 良性和恶性肿瘤都可能影响呼吸道、胃肠道、胆道或泌尿道的通畅性,引起呼吸困难腹胀呕吐黄疸尿潴留等。由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症状加重较快。

7.其他 如肺癌可引起胸水,胃癌和肝癌可引起腹水骨肿瘤可引起病理性骨折等。

器官功能紊乱

例如:颅内肿瘤除可引起头痛外,还可引起视力障碍、面瘫偏瘫等;肝癌除有肝肿大或肝区疼痛外,还可引起食欲不振、腹胀等胃肠功能失调;又如功能性内分泌瘤;胰岛素瘤的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综合征嗜铬细胞瘤主要表现为高血压甲状旁腺瘤的表现为钙代谢紊乱所致的骨和肾病变。

全身改变

大多数恶性肿瘤发展到相当程度都有全身性改变。

1.乏力或/和消瘦 原因可能是肿瘤生长较快而消耗较多能量,饮食减少,消化吸收不良,疼痛或精神因素妨碍休息。

2.发热 一般认为与肿瘤组织坏死后的分解产物被吸收,或并发感染有并。或因肿瘤代谢率增高所致。有些肿瘤发热原因不明。

3.贫血 可能与肿瘤出血或造血功能障碍有并。

4.恶病质 为晚期肿瘤全身衰竭表现。

临床上,某些恶性肿瘤的初发症状可能是上列任何一、二项表现。因此,对病因不明的发热持续或反复出现的夜间疼痛、消瘦、无力、贫血或低热等,应充分重视并详细检查。

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良性肿瘤瘤休生长缓慢,从生长部位向四周呈膨胀性均匀生长,随着瘤体不断增大,可推开、挤压邻近组织器官。肿瘤四周有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包膜,因而与周围组织之间有明显界限。临床检查多为园形或椭园形,表面光滑、活动,对人体一般无大的影响,唯在重要器官(颅内、胸腔内)也可威胁生命。少数良性肿痛可发生癌变。某些良性肿瘤如子宫肌瘤可引起出血,胰腺β细胞瘤引起低血糖综合征,对人体影响也相当严重。

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恶性肿瘤发展较快,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四周蔓延侵入周围组织的间隙、管道、空腔等处,并破坏邻近器官和/或组织。恶性肿瘤一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固定、不能推动,表面高低不平,质脆,肿瘤中央可缺血、坏死、表面溃烂、出血。瘤体表面可呈菜花样。恶性肿瘤还具有转移性特征,主要转移途径为:

1.直接浸润 即肿瘤从原发部位直接侵入周围组织器官,如胃癌侵犯横结肠直肠癌侵犯膀胱等。

2.淋巴结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循淋巴道累及区域淋巴结,形成转移癌,然后再转移到另一淋巴结,最后经胸导管右淋巴导管进入静脉内。如胃窦部癌先转移至幽门上、下淋巴结,最后到左锁骨上淋巴结入锁骨下静脉

3.血行转移 癌细胞直接侵入静脉或间接经淋巴道,再进入血循环。常见转移部位为肺、肝、骨、脑等。

4.种植性转移 胸、腹腔内器官原发部位肿瘤侵犯浆膜面,当癌细胞脱落后,再粘附于其他处浆膜面上继续生长,形成种植性癌结节 ,并可产生癌性胸、腹水(多为血性)。如胃癌侵犯浆膜后,癌细胞掉入盆腔,在膀胱(或子宫直肠窝形成种植性转移癌。

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发展迅速,造成组织器官的严重破坏,且有转移的特征,给人体带来极大的危害,是目前为害人们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作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保障人民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恶性肿瘤症状

各种不同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也各有所异。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症状

1.肺癌:常见症状依次有咳嗽咯血胸痛发热、形体消瘦杵状指趾或关节肿痛呼吸急促,声音嘶哑等。

2.食管癌:早期症状有吞咽哽噎,进食时食管刺痛,咽喉干燥,胸骨后胀闷等。

3.胃癌: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胃部块物,柏油样大便等。

4.肝癌:一般可见肝区疼痛,腹部胀满食欲减退,乏力消瘦,无故发热,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呕血、黑粪),黄疸腹水等。

5.直肠癌:临床常见有排便习惯改变(便秘、便泄),大便带血,大便变形,里急后重腹痛肛痛等。

6.乳腺癌:早期临床症状有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房橘皮样改变,乳头内缩,乳头流液等。

7.子宫颈癌:临床常见的征象有阴道出血白带增多,下腹疼痛,尿频便秘,无故发热等。

8.鼻咽癌:主要症状有涕中带血或吸鼻后痰中带血鼻塞耳鸣听力减退头痛吞咽困难等。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一般只用于恶性肿瘤。

肿瘤的分级

I级为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II级为分化中等,属中度恶性;III级为分化很差,属高度恶性。

肿瘤的分期

1.临床分期法 根据肿瘤是否有转移,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和患者全身情况,可将癌(或肉瘤)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 肿瘤小,局限原发组织层,无转移,症状不明显,患者一般情况好。

中期 肿瘤较大,侵及所在器官的各层,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而无远处转移。患者可有症状出现而一般情况尚好。

晚期 肿瘤巨大,广泛侵犯所在器官并侵袭邻近器官组织,有局部或远处转移,症状重,患者一般情况差。

肿瘤的临床分期,对制定治疗方案和予后的推测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早、中期多采用手术治疗。早期疗效好,中期较差,而晚期患者虽采取多各治疗,予后还是很差的。

2.病理分期法 恶性肿瘤的细胞分化不良,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分级,以表示肿瘤的恶性程度。通常将癌分为Ⅰ、Ⅱ、Ⅲ级,或高分化、中等分化、低分化三级,其恶性程度依次增高。

3.TNM分期法 国际抗癌协会对各种常见肿瘤(乳癌、喉癌子宫癌、胃癌等)进行统一分期,便于设计治疗方案和评价疗效,以探讨治疗规律,能客观地比较各国肿瘤治疗结果。TNM概括表示肿瘤范围,即T(原发肿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转移)。

根据肿瘤大小和局限范围分为T1、T2、T3、T4原位癌为TIS,未见原发肿瘤为T0;根据临床检查所发现淋巴结播及范围为N0、N1 、N2、N3,无法估计者为NX;无远处转移用M0表示,有远处转移为M1。各种种瘤的TNM分类标准,均有各专业会议协定。   

良恶性肿瘤鉴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明显不同,因而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对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组织分化程度:良性肿瘤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恶性肿瘤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2)核分裂像:良性肿瘤核分裂像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恶性肿瘤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3)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缓慢;恶性肿瘤较快。

(4)生长方式:良性肿瘤多见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恶性肿瘤为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不清楚,故通常不能推动,后者伴有浸润性生长。

(5)继发改变:良性肿瘤很少发生坏死和出血;恶性肿瘤常发生坏死、出血和溃疡形成。

(6)转移:良性肿瘤不转移;恶性肿瘤常有转移。

(7)复发:良性肿瘤手术后很少复发;恶性肿瘤手术等治疗后经常复发。

(8)对机体影响:良性肿瘤较小,主要引起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恶性肿瘤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缓慢 较快
生长方式 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 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每伴有浸润性生长
继发改变 很少性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后很少复发 手术等治疗后较多复发
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有时并无绝对的界限,某些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于两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即使是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亦各不相同。有些良性肿瘤可发生恶性变化,个别恶性肿瘤也可停止生长甚至消退。如结肠息肉状腺瘤可恶变为腺癌,个别的恶性肿瘤如恶性黑色素瘤也可由于机体的免疫力增强等原因,可以停止生长甚至完全消退。又如见于少年儿童的神经母细胞瘤的瘤细胞有时能发育为成熟的神经细胞,有时甚至转移灶的瘤细胞也能发育成熟,使肿瘤停止生长而自愈。但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肿瘤的命名

人体任何部位、任何组织、任何器官几乎都可发生肿瘤,因此肿瘤的种类繁多,命名也复杂。一般根据其组织发生即组织来源来命名。

良性肿瘤在其来源组织 名称后加“瘤”字,例如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良性瘤称为纤维瘤(fibroma),来源于腺上皮的良性瘤称为腺瘤(adenoma)等。有时还结合肿瘤的 形态特点命名,如腺瘤呈乳头状生长并有囊腔形成者称为乳状头状囊腺瘤

恶性肿瘤一般亦根据其组织来源来命名。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统称为癌 (carcinoma),命名时在其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癌”字,如来源于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鳞状细胞癌,来源于腺上皮呈腺样结构的恶性肿瘤称为腺癌 等。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sarcoma),其命名方式是在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 “肉瘤”,例如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等。恶性肿瘤的外形具有一定的特点时,则又结合形态特点而命名,如形成乳头状及囊状结构的腺癌,则称为乳头状 囊腺癌。如一个肿瘤中既有癌的结构又有肉瘤的结构,则称为癌肉瘤(carcinosarcoma)。

病理学上,癌是指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但一般人所说的“癌症”(cancer),习惯上常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有些来源于幼稚组织及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有些恶性肿瘤成分复 杂或由于习惯沿袭,则在肿瘤的名称前加“恶性”,如恶性畸胞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等。有些恶性肿瘤冠以人名、如尤文瘤何杰金病;或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命名,如骨的巨细胞瘤肺的燕表细胞癌。至于白血病精原细胞癌则是少数采用习惯名称的恶性肿瘤,虽称为“瘤” 或“病”,实际上都是恶性肿瘤。

肿瘤的分类通常是以其组织发生(即来源于何种组织)为依据,每一类别又分为良性与恶性两大类。兹举例如下(表7-2)。

肿瘤的分类

肿瘤的分类通常是以其组织发生(即来源于何种组织)为依据,每一类别又分为良性与恶性两大类。

肿瘤分类举例

组织来源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好发部位
一、上皮组织
鳞状上皮 乳头状瘤 鳞状细胞癌 乳头状瘤见于皮肤、鼻、鼻窦、喉等处;鳞癌见于宫颈、皮肤、食管鼻咽、肺、喉和阴茎等处
基底细胞 基底细胞癌 头面部皮肤
上皮 腺瘤 腺瘤(各种类型) 腺瘤多见于皮肤、甲状腺、胃、肠;腺癌见于胃、肠、乳腺、甲状腺等
粘液性浆液性囊腺瘤 粘液性浆液性囊腺癌 卵巢
多形性腺瘤 恶性多形性腺瘤 涎腺
移行上皮 乳头状瘤 移行上皮癌 膀胱肾盂
二、间叶组织
纤维结缔组织 纤维瘤 纤维肉瘤 四肢
纤维组织细胞 纤维组织细胞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四肢
脂肪组织 脂肪瘤 脂肪肉瘤 前者多见于皮下组织,后者多见于下肢腹膜
平滑组织 平滑肌瘤 平滑肌肉瘤 子宫和胃肠
横纹肌组织 横纹肌瘤 横纹肌肉瘤 肉瘤多见于头颈、生殖泌尿道及四肢
血管淋巴管组织 血管瘤淋巴管瘤 血管肉瘤 淋巴管肉瘤 皮肤和皮下组织、舌、唇等
骨组织 骨瘤 骨肉瘤 骨瘤多见于颅骨长骨;骨肉瘤多见于长骨两端,以膝关节上下尤为多见
巨细胞瘤 恶性巨细胞瘤 股骨上下端、胫骨上端、肱骨上端
软骨组织 软骨瘤 软骨肉瘤 软骨瘤多见于手足短骨;软骨肉瘤多见于盆骨、肋骨、股骨、肱骨肩胛骨
滑膜组织 滑膜瘤 滑膜肉瘤 膝、踝、肩和肘等关节附近
间皮 间皮瘤 恶性间皮瘤 胸膜、腹膜
三、淋巴造血组织
淋巴组织 恶性淋巴瘤 颈部纵隔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
造血组织 各种白血病 淋巴造血组织
多发性骨髓瘤 椎骨胸骨、肋骨、颅骨和长骨
四、神经组织
神经衣组织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肉瘤 单发性;全身皮神经;多发性:深部神经及内脏也受累
神经鞘细胞 神经鞘瘤 恶性神经鞘瘤 头、颈、四肢等处神经
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瘤 恶性胶质细胞瘤 大脑
原始神经细胞 髓母细胞瘤 小脑
脑膜组织 脑膜瘤 恶性脑膜瘤 脑膜
交感神经节 节细胞神经瘤 神经母细胞瘤 前者多见于纵隔和腹膜后,后者多见于肾上腺髓质
五、基他肿瘤
黑色素细胞 黑痣 恶性黑色素瘤 皮肤、粘膜
胎盘组织 葡萄胎 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 子宫
性索 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 恶性支持细胞瘤恶性间质细胞瘤 卵巢、睾丸
颗粒细胞瘤 恶性颗粒细胞瘤 卵巢
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瘤 睾丸
无性细胞瘤 卵巢
胚胎性癌 睾丸、卵巢
三个胚叶组织 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 卵巢、睾丸、纵隔和骶尾部

肿瘤的诊断方法

肿瘤的诊断步骤和方法,与其他疾病基本相似。病史和查体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病史询问,详尽细致的查体,必要的体验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在不影响肿瘤的发展和对病人不引起危害的情况下,应尽量获得病理的诊断。

病史及查体

病史 对某些进行性的症状,如肿块、疼痛、病理性分泌物、出血、消瘦、黄疸等应深入询问,尤其中年以上患者更应警惕。同一器官发生的不同肿瘤,其好发年龄也不同,如乳癌多好发于经绝期前后妇女,而乳腺纤维瘤则常见于20~30岁。病程长短常可提示肿瘤的性质。所以,对病人所述症状,应逐一询问发生的时间、性质和变化程度。了解患者职业、生活环境、 有无吸烟等嗜好,有无化学致癌物接触史及癌症家族史等。对曾在其他医疗单位进行过治疗的病人,应询问其治疗经过(包括手术情况和病理报告)。既往史中应详细询问与癌可能有一定关系的疾病,如胃溃疡结肠息肉肝硬变乳头渗血、便血等。女性患者的妊娠、生产、哺乳等也应详细询问。

查体 是肿瘤诊断的重要部分,应在全面、系统检查基础上,再结合病史进行重点器官的局部检查。表浅肿瘤容易发现,深部肿瘤仔细查体或借助其他必要的检查,方能确定。检查时必须注意鉴别是真正的肿瘤,或是其他非肿瘤病变(如炎症寄生虫、器官肥大等)引起的肿块;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局部检查应注意:肿瘤的部位、形态、硬度、活动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同时进行区域淋巴结检查。①根据肿瘤部位可以分析肿瘤的性质和组织来源,如甲状腺肿瘤一般可随吞咽动作上移动。肝、肾肿瘤可随呼吸动作上下移动。使腹肌紧张的试验可用来鉴别肿瘤位于腹壁上还是腹腔内。②根据肿瘤地形态和表面情况可提示肿瘤的性质,如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呈菜花状或凹凸不平,并可有表面溃破、充血、静脉怒张以及局部温度升高等情况。③肿瘤的硬度对估计肿瘤性质有一定意义,如癌较硬,囊肿多为囊性感,海绵状血管瘤呈压缩性等。④活动度对判断肿瘤性质亦有价值,如膨胀性生长的肿瘤一般可推动,浸润性生长的肿瘤活动受限或固定不动。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良性肿瘤因压迫或挤压,故其界限清楚,恶性肿瘤因浸润性生长而破坏周围组织,其界限多不清。⑥区域淋巴结对不同器官和部位的癌瘤引流有重要意义。体表三大区域淋巴结为:头颈部器官和肩部的淋巴引流至颈部淋巴结(包括颈深组和颈浅淋巴结)。上肢、乳腺、胸壁、背部和脐以上腹壁的淋巴引流至腋窝锁骨下淋巴结。脐以下腹壁、腰部、臀部、外阴、肛管下肢的淋巴引流至腹股沟淋巴结内脏器官和乳腺可能转移至锁骨上窝淋巴结。均应详细检查,切勿遗漏。

实验室检查

酶学检查 肿瘤组织中某些酶活性增高,可能与生长旺盛有关;有些酶活性降低,可能与分化不良有关。实验室酶学检查对肿瘤有重要辅助诊断作用。例如肝癌病人在血中γ-谷氨酰转肽酶、硷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和硷性磷酸酶的同功异构酶均可升高;骨肉瘤的硷性磷酸酶活性增强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弱;前列腺癌时酸性磷酸酶可升高;肺鳞状细胞癌的脂酶活性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弱。

免疫学检查 由于癌细胞的新陈代谢与化学组成都和正常细胞不同,可以出现新的抗原物质。有些恶性肿瘤组织细胞的抗原组成与胎儿时期相似,如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出现的甲种胎儿球蛋白AFP),AFP的特异性免疫检查测定方法是肝癌最有诊断价值的指标。结肠癌的血清癌胚抗原(CEA);胃癌的胃液硫糖蛋白(FSA)、胃癌相关抗原(GCAA)、а2糖蛋白(а2GP)也可作为诊断参考。另一类免疫学检查是用放射免疫或荧光免疫技术检测激素,如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内窥镜检查

凡属空腔脏器或位于某些体腔的肿瘤,大多可相应的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有金属制和纤维光束两类。常用于鼻咽、喉、气管支气管、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胰、直肠结肠、膀胱、肾、阴道、宫颈等部位的检查。还可以检查腹腔和纵隔等。通过内窥镜可窥视肿瘤的肉眼改变、采取组织或细胞行病理形态学检查;或向输尿管胆总管胰管插入导管X线造影检查。可大大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影像学检查

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诊断仪器更新,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肿瘤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X线透视、摄片、造影、断层扫描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等等,都可为肿瘤提供确切的定位诊断。

X线检查 可确定肿瘤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并有助于判断肿瘤性质。使用范围广泛,但在肿瘤体积很小时,其准确率可能降低。检查方法有三种:①普通X线透视和摄片:常用于肺肿瘤、骨肿瘤,邻近肺部和侵及骨组织的其他肿瘤。②造影检查:适用于肿瘤与正常组织的X线对比差的部位,如消化道肿瘤可用钡餐或钡灌肠,可显示肿瘤所在范围钡剂充盈缺损、粘膜破坏;管腔狭窄、管壁破坏等,需要时可用发泡剂或注气作对比,或用山莨菪硷等使平滑肌弛缓(低张),以提高影像清晰度。其他器官的造影大多用碘制剂(泛影葡胺康瑞液、磺苯指等),以静脉注射、口服、经内窥镜插管或选择性血管插管等方法造影,可显示肾、颅内、胆、肝、胰等的肿瘤。气体也可单独作为造影剂,如气脑造影腹膜后充气造影等诊断脑、腹膜后的肾、肾上腺肿瘤。③特殊造影:断层摄影和荧光摄影(间接摄影)用于胸部肿瘤;硒静电X线和钼靶X线球管的摄影用于乳腺肿瘤。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深部肿瘤特别是颅内肿瘤与腹腔内实质脏器肿瘤的早期发现及定位很有意义。磁共振MRI)显像具有对人体无害、无电离辐射,可多方向断层摄影,图象分辨率高等优点。数字减影摄像(DSA)对肿瘤的定位及肿瘤的血供等有价值。以上特殊影像技术应用临床以来,不仅对肝、脑、肺、肾肿瘤有诊断价值,而且对肿瘤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和随访有效用。

超声波检查 利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或其他病变组织对声抗阻和衰减率的不同,以取得不同的超声反射波型来进行诊断。方法简便而无痛苦。常用于肝、肾、脑、子宫和卵巢等肿瘤的诊断和定位,对鉴别囊性或实性肿块有价值。不可以测定胸水、腹水,并间接测定脑中线移位情况。目前常用的灰阶超声波检查更为准确,如对肝内直径在1.0cm以上的占位病变,不但容易发现肝实质异常改变,而且可看到肝静脉门静脉和肝外胆道的走向,扭曲,挤压,变形等,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定位。超声多普勒(Doppler)法可精确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

放射性核素扫描 通过口服或注射某些能特定积聚于某些脏器或肿瘤的放射性核素,然后用一定的仪器(闪烁扫描机和γ射线照相机等)在体外追踪其分布情况的方法,已成为检查肿瘤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131碘、198金、99m锝、67镓、87锶、197汞、111铟等10余种,可根据检查的器官组织选择。有的放射性核素分布于正常组织,肿瘤在扫描图上显示放射性稀疏或“冷区”( 囊肿等也显示冷区);有的放射性核素分布于肿瘤细胞组织内多于正常组织,肿瘤在扫描图上显示放射密集区。临床上甲状腺肿瘤、肝肿瘤、骨肿瘤、脑肿瘤等常用放射性核素检查。

病理检查

细胞学检查 由于肿瘤细胞较正常细胞容易从原位脱落,故可用各种方法取得瘤细胞和组织颗粒,鉴定其性质。例如,用浓集法收集痰、胸水、腹水或冲洗液等细胞;用拉网法收集食管和胃的脱落细胞;用印片法取得表浅的瘤体表面细胞。还可用穿刺法取得比较深在的瘤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假阳性或阳性率不高的缺点,尚不能完全代替病理组织切片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 通过各种内窥镜活检钳取肿瘤组织;或施行手术切取;或用针穿刺吸取等方法,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是决定肿瘤诊断及病理类型准确性最高的方法,适用于一切用其他方法不能确定性质的肿块;或已怀疑呈恶性变的良性肿瘤。该检查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可能致使恶性肿瘤扩散,因此,需要时宜在术前短期内或手术中施行。

肿瘤组织细胞一般可用巴氏染色苏木伊红染色法染色,还可用组织化学法,如用丫啶橙或猩红等染料显示细胞的DNA和RNA,提高辨别肿瘤细胞的准确率。

常见肿瘤举例

上皮性肿瘤

( 1)良性上皮性肿瘤

1)乳头状瘤:肿瘤向表面外生性生长形成乳头状突起,并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外观,由覆盖上皮发生。肿瘤的根部较狭窄形成蒂与正常组织相连。镜下每一乳头都由具有血管的分支状间质组成轴心,其表面覆盖的增生上皮因其起源部位不同,可为鳞状上皮、柱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在外耳道、阴茎及膀胱和结肠的乳头状瘤较易转变为乳头状癌

2)腺瘤: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粘膜腺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腺瘤呈结节状,且常有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结构与起始腺体十分相似,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能分泌浆液和粘液,常见于甲状腺、涎腺、卵巢、乳腺等处。

根据腺瘤的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可将腺瘤分为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息肉状腺瘤等类型。

①囊腺瘤是由于腺瘤组织中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张并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因而得名。主要见于卵巢,偶见于甲状腺及胰腺,卵巢囊腺瘤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粘液性囊腺瘤,常为多房性,囊壁光滑,少有乳头状增生。另一种是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腺上皮向囊腔内呈乳头状增生,并分泌浆液,所以称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

②纤维腺瘤是女性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除腺上皮细胞增生外,同时还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种肿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

③多形性腺瘤好发于涎腺,特别是腮腺,过去常称为混合瘤。由腺组织、粘液样及软骨样组织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本瘤生长缓慢,但切除后常易复发。

④息肉状腺瘤发生于粘膜,呈息肉状,有蒂与粘膜相连,多见于直肠。其中表面呈乳头状或绒毛状的恶变率较高。结肠多发性腺癌性息肉病常有家族遗传性,不但癌变率较高,并易早期发生癌变。

(2)恶性上皮组织肿瘤

恶性上皮组织肿瘤统称为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常以浸润性生长为主,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发生于皮肤、粘膜表面者呈息肉状、或菜花状,表面常有坏死及溃疡形成,发生在器官内者为不规则的结节状。癌早期一般经淋巴道转移,到晚期才发生血道转移。这与间叶组织恶性肿瘤有区别,恶性间叶组织肿瘤主要先经血道转移。癌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1)鳞状细胞癌:常发生于原有鳞状上皮覆盖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管、阴茎等,也可发生于鳞状上皮化生的部位如支气管、胆囊、肾盂等处,正常时虽不由鳞状上皮覆盖,但可通过鳞状化生而发生鳞状细胞癌。肉眼呈菜花状,可向深层浸润生长。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可在镜下观察,层状角化物称为“癌珠”,分化较差的鳞癌无角化珠形成,甚至也无细胞间桥,瘤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像。

2)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面部,如眼睑、颊及鼻翼等处,由该处的原始上皮细胞或基底细胞发生。癌巢主要由浓染的基底细胞样的癌细胞构成。本癌生长缓慢,表面常形成溃疡,并可浸润破坏局部的深层组织,但很少发生转移。本癌对放射治疗敏感,临床呈低度恶性经过。

3)移行上皮癌:膀胱、肾盂等处移行上皮易发生,呈乳头状、多发性,可溃破形成溃疡或广泛浸润膀胱壁。镜下,癌细胞似移形上皮,呈多层排列,异型性明显。

4)腺上皮癌:较多见于胃肠、胆囊、子宫体等。是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分化较好的具有腺样结构的称为腺癌,分化差的常形成实体性癌巢,不形成腺腔的称为实体癌。分泌粘液较多的称为粘液癌,又称胶体癌,常见于胃和大肠。镜下可见粘液聚集于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呈印戒状,称为印戒细胞。

5).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转变为癌。常见的癌前病变有:

①粘膜白斑:常见于口腔、外阴等处粘膜。由于鳞状上皮的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有一定异型性,长期不愈可转变为鳞状细胞癌。

慢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这是妇科常见疾患,是在慢性宫颈炎基础上,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被来自子宫颈管内膜的单层柱状上皮取代,可以转变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③直肠、结肠的腺瘤性息肉:单发、多发均可发生癌变,有家族史的多发者,更易发生癌变。

乳腺增生纤维囊性变:常因内分泌失调引起,伴有导管内乳头状增生者易发生癌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上皮的肠上皮化生可发生癌变。慢性胃溃疡长期不愈,也可发生癌变,其癌变率大约为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反复溃疡和粘膜增生的基础上可发生结肠腺癌。

⑦皮肤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瘘管特别是小腿慢性溃疡可发生鳞状上皮增生,易癌变。

肝硬化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相当一部分可进一步进展为肝细胞性肝癌。

常见的癌前病变

皮肤与粘膜
老年皮肤角化症
色紫痣(易受摩擦部位)
慢性溃疡瘘管窦道
粘膜白斑(口、外阴、宫颈等部位)
乳房
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管内乳头瘤
纤维腺瘤
消化系统
胃溃疡
萎缩性胃炎
食管贲门粘膜增生
慢性肝炎肝硬化
生殖系统
包茎包皮炎
隐睾症
宫颈糜烂
葡萄胎

非典型性增生:

非典型性增生是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这种非典型性增生如累及2/3以上尚未达到全层的为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很难逆转而发生癌变。癌前病变常通过这种形式转变为癌。

原位癌:

原位癌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称为原位癌。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

间叶组织肿瘤

(1)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这类肿瘤的分化成熟程度高,其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硬度、颜色等均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相似。肿瘤生长慢,一般具有包膜。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纤维瘤:瘤组织内的胶原纤维排成束状,互相编织,纤维间含有纤维细胞,外观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有包膜,切面呈灰白色。常见于四肢及躯干的皮下。此瘤生长缓慢,手术摘除后不再复发。

2)脂肪瘤:好发于背、肩、颈及四肢近端的皮下组织,外观为扁圆形或分叶状,有包膜,质地柔软,色淡黄,有正常的脂肪组织油腻感。镜下结构与正常脂肪组织的区别在于脂肪瘤有包膜。瘤组织分叶大小不规则,并有不均等的纤维组织间隔存在。脂肪瘤一般无明显症状,但也有引起局部疼痛症状者,很少恶变,手术易切除。

3)脉管瘤:可分为血管瘤淋巴管瘤。其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多为先天性发生,所以常见于儿童。血管瘤全身都可发生,但以皮肤最为常见。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构成)、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窦构成)及混合性血管瘤(即两种改变并存)。海绵状血管瘤肉眼观为地图状边界清楚的无包膜紫红色病损,呈浸润性生长。在皮肤或粘膜可呈突起的鲜红肿块,或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肿块,压之退色。淋巴管瘤由增生的淋巴管构成,内含淋巴液。淋巴管呈囊性扩张并互相融合,内含大量淋巴液,称为囊性水瘤,此瘤多见于小儿。

4)平滑肌瘤:常见于子宫、胃肠。瘤组织由形态比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组成。细胞排列成束状、互相编织,核呈长杆状,两端钝圆,核分裂像少见。

5)骨瘤:常见于头面骨及下颌骨,也可累及四肢骨。镜下可见骨瘤由成熟的骨质组成,但失去其正常的骨质结构和排列方向。

6)软骨瘤:分为外生性软骨瘤和内生性软骨瘤。镜下可见肿瘤由成熟的透明软骨组成,呈不规则的分叶状。切面呈淡蓝色或银白色,半透明,可有钙化和囊性变。

(2)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恶性间叶组织肿瘤统称为肉瘤。癌与肉瘤的区别如下:

1)癌的组织来源为上皮组织;肉瘤的组织来源为间叶组织。

2)发病率:癌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肉瘤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

3)大体特点:癌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肉瘤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4)组织学特点:癌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纤维组织有增生;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5)网状纤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6)免疫组织化学:癌细胞表达上皮标记(如细胞角蛋白);肉瘤细胞表达间叶标记(如波形蛋白

7)转移:癌多经淋巴道转移;肉瘤多经血道转移。

常见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1)纤维肉瘤:是肉瘤中常见的一种。发生部位与纤维瘤相似,好发于四肢皮下组织。分化好的纤维肉瘤瘤细胞呈梭形,异型性小,与纤维瘤有些相似。分化不好的纤维肉瘤则有明显的异型性。纤维肉瘤分化好者生长较慢,转移和复发较少见,分化不好者生长较快,易发生转移,切除后较易复发。

2)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下肢,其次是上肢深部软组织及腹膜后,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电镜下,主要见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样细胞。此外还可见原始间叶细胞、肌纤维母细胞、黄色瘤细胞、多核瘤巨细胞。异型性非常明显,核分裂像常见。大多数肿瘤中可见中等量或多量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有的区域可见纤维母细胞呈车辐状,被认为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3)脂肪肉瘤:好发于大腿及腹膜后的软组织深部,来自原始间叶组织,很少由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极少见于青少年。肉眼观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表面常有一层假包膜,可似一般的脂肪瘤,切面可呈粘液样外观,或均匀一致呈鱼肉状。本瘤的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可见分化较差的星形、梭形、小圆形或呈明显的异型性或多型性脂肪母细胞,胞浆内可见多少和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也可见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

4)横纹肌肉瘤: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好发于头、颈、泌尿生殖道及腹膜后。镜下由不同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瘤组成。根据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排列结构和大体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多型性横纹肌肉瘤。

5)平滑肌肉瘤:较多见于子宫和胃肠,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镜下见瘤细胞有不同程度异型性。核分裂像的多少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6)血管肉瘤:血管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可发生于全身各器官和软组织,尤以头面部多见。发生于软组织的多见于皮肤,肿瘤内部易有坏死出血,有扩张的血管时,切面可呈海绵状。镜下,分化较好者,瘤组织内血管形成明显,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血管腔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像。分化差的血管肉瘤,细胞常呈片团状增生,形成不明显的、不典型的血管腔或仅呈裂隙状,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

7)骨肉瘤:起源于骨母细胞,常见于青少年,好发于四肢长骨,尤其是股骨下端胫骨上端。X线可见特征性的Codman三角和日光放射状影像。

8)软骨肉瘤:起源于软骨母细胞,好发于盆骨,年龄多在40~70岁。镜下见软骨基质中散布有异型性的软骨细胞出现较多的双核、巨核和多核瘤巨细胞。

神经外胚叶源性肿瘤

1)视网膜母细胞瘤:起源于视网膜胚基的恶性肿瘤,常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是一种常染色体性遗传病,并有家族史。大多数发生在一侧眼,但也可双眼发生,肉眼观呈黄白色或黄色的结节状肿物,切面有明显的出血和坏死,并可见钙化点。镜下可见肿瘤由小圆细胞构成,常只见核而胞浆不明显,瘤细胞有时围绕一空腔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菊形团。转移一般不常见。

2)色素痣黑色素瘤:色素痣为良性错构瘤畸形的增生性病变,按其在皮肤组织内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交界痣皮内痣混合痣三种。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大多见于30岁以上成人。可由交界痣恶变而来,也可以一开始就是恶性。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或腺泡样排列。

多种组织构成的恶性肿瘤

肿瘤的实质由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称为混合瘤。常见的有畸胎瘤肾胚胎瘤癌肉瘤

1)畸胎瘤:根据组织分化成熟程度不同可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根据外观可分为囊性和实性。良性畸胎瘤又称为皮样囊肿,多见于卵巢,呈囊状。恶性畸胎瘤多为实性,在睾丸比卵巢多见。容易发生转移,可转移到盆腔及远处器官。畸胎瘤还可见于纵隔、骶尾部、腹膜后、松果体等处。

2)肾胚胎瘤:又称为肾母细胞瘤或Wilms瘤,由肾内残留的未成熟胚胎组织发展而来,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肿瘤成分多样,除见由瘤细胞呈巢团状排列,类似幼稚的肾小球肾小管样结构。此外,还可见到粘液组织、横纹肌、软骨等。

3)癌肉瘤:同一种肿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的成分。  

肿瘤的治疗

治疗肿瘤有手术、放射线抗癌药物、免疫及中医治疗等多种方法,应根据肿瘤性质、发展程度和周身状态加以选择。目前普遍认为恶性肿瘤应以综合治疗效果最佳。

(一) 良性肿瘤 一般采用手术切除。①良性肿瘤易发生恶变倾向者;或已发生恶变者,应尽早手术,连同部分正常组织整块切除。②良性肿瘤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者,如巨大甲状腺肿瘤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时,应紧急手术治疗。③良性肿瘤对劳动、生活及外观影响较大;或并发感染者,应择期手术治疗。④生长缓慢、无症状,不影响劳动的良性肿瘤,可定期观察。如肿瘤增大妨碍功能,影响外观,均宜手术切除。良性肿瘤切除时,应连同包膜完整切除,并作病理检查。部分良性肿瘤可采用放射、冷冻激光等方法治疗。

(二)恶性肿瘤 根据肿瘤部位、组织来源、临床分期与病理学检查,选择相应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原则上可按以下几种方法处理:①早期或原位癌,可作局部疗法消除瘤组织,绝大多数可行切除术;有的可用放射治疗、电灼或冷冻等方法。②肿瘤已有转移,但仅局限于近区淋巴结时,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射线和抗癌药物治疗。③肿瘤已有广泛转移或有其他原因不能切除者,可行姑息性手术,综合应用抗癌药物及其他疗法。实践证明,恶性肿瘤的治疗必须采取手术、放射线、中西医药物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手段,尤对早、中期恶性肿瘤应列为首选方法,某些早期肿瘤经手术切除,可完全治愈、长期存活。常用手术种类:

1.根治性手术 适于早、中期癌肿。手术切除范围包括癌肿所在器官大部分或全部,并连同一部分周围组织或区域淋巴结的一次性整块切除。例如典型的乳癌根治术应切除全乳房,腋下和锁骨下淋巴结,胸大肌胸小肌以及乳房邻近的其他软组织。

2.姑息性手术 对较晚期的癌肿,病变广泛或有远处转移而不能根治切除者,采取旷置或肿瘤部分切除的手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例如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并有远处转移,而局部肿瘤尚游离者可行姑息性切除;若局部已不能或不宜切除者,可行胃空肠吻合以缓解胃潴留

无论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术,均应考虑手术创伤对全身或肿瘤发展的影响,重视适应证选择,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放疗)利用射线对组织细胞中DNA促使变化,染色体畸变或断裂,液体电离产生化学自由基,终于会引起细胞或其子代失去活力达到破裂或抑制肿瘤生长。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和分裂期的细胞对电离辐射比较敏感而容易失活,因此恶性肿瘤可用放射线治疗。常用放射原有同位素(镭、60钴、137铯)、X线治疗机和粒子加速器(产生高能电子束,中子束等),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类方法。临床上首选放射治疗的肿瘤有:鼻咽癌、早期喉癌恶性淋巴瘤尤文氏瘤肺未分化癌等。乳癌肺癌食管癌皮肤癌宫颈癌鼻窦癌等,大多在术后或术前施行放射治疗。某些肿瘤如黑色素瘤纤维肉瘤骨软骨肉瘤对射线不敏感,不宜用放射治疗。

射线对正常组织细胞有损害作用,尤其光辐射量增大 时容易损害造血器官和血管组织,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改变,胃肠反应等。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化疗)又称抗癌药治疗。主要适用于中、晚期癌肿的综合治疗。临床上对绒毛膜上皮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化疗效果较好;对其他恶性肿瘤,化疗可辅助手术或放疗。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化疗不敏感。

抗癌药种类繁多。按其作用机理分为五类:①影响核酸合成,如氟尿嘧啶甲氨喋呤阿糖胞苷巯基嘌呤羟基脲等。②影响蛋白合成,如长春新碱门冬酰胺酶等。③直接破坏DNA,如氮芥噻替哌环磷酰胺白消安丝裂霉素、博菜霉素、丙正胺等。④嵌入DNA中干扰模板作用,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光辉霉素丙脒腙等。⑤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此外,还有作用机理尚不确定的,如抗癌锑、斑螯素等。按其对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可分为:①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即对增殖周期各阶段起作用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噻替哌、阿霉素等。②周期特异性药物,即仅增殖某阶段起作用药物,如甲氨喋呤对S期细胞有效,长期新碱对M期细胞有效。何谓细胞增殖周期? 系指肿瘤组织内有较多的细胞处于增殖状态。细胞增殖周期有四个阶段:①G1期为DNA合成后期;M期为有丝分裂期。经此周期,每个细胞就变成二个子细胞。然后有细胞细胞又进入G1期继续增殖;有的细胞处于G0期增殖,但仍有增殖份裂能力,可能转入G1期;有的细胞则趋向老化死亡。了解药物与细胞增殖周期的关系,可以用打击不同的阶段细胞的几种药物联合;或按细胞增殖周期先后使用周期特异性药物和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称为序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对大肠癌可用氟尿嘧啶 、长春新碱和环磷酰胺联合。对肺癌可先用大量环磷酰胺,后用甲氨喋呤。一般认为:瘤体小,倍增时间短,患者情况较好,可用较大剂量。晚期瘤体大,倍增时间长,患者情况差,剂量宜小。

抗癌药物给途径一般是静脉点滴注或注射、口服、肌肉注射等全身用药方法。为了增高药物在肿瘤局部的浓度,有时可作肿瘤内注射、动脉内注入或局部灌注等。近年来采用导向治疗及化疗泵持续灌注经疗等方法,即可保持肿瘤组织内有较高的药物浓度,又可减轻全身的不良反应

由于抗药物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损害,用药后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常见的有: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如白细胞降至3.0×109/L、血小板降至80×109/L时须暂停治疗。为预防、治疗白细胞、血不板减少,可在化疗同时给予鲨肝醇利血生核苷酸等。②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等化道反应,可对症处理或用药前给氯丙嗪等。③毛发脱落。④免疫功能降低,病人容易并发细胞或真菌感染。一般情况下,第一疗程后隔2-3个月,待血象恢复正常时,方可第二疗程治疗。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能过机体内部防御系统,经调节功能达到遏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很多,可分为主动、被动和过继免疫,并进一步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

1.特异性免疫治疗 用患者的肿瘤切除标本,经麻疹疫苗、化学药物或放射线等处理后,制成肿瘤细胞悬液或匀浆,加完全或不完全佐剂成瘤菌,进行自体或异体主动免疫。大部分病人治疗后主观症状得到改善;部分病人生存期有不同的程度 延长;少数病人瘤快缩小,转移灶消退或癌性腹水消失。

2.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常用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麻疹疫苗等接种(主动免疫)。可用转移因子干扰素胸腺素白细胞介素Ⅱ以及左旋咪唑中药待治疗。目前应用较广泛,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病名。指因瘀血浊气痰滞停留于组织之中,而产生之赘生物者。出《灵枢.刺节真邪》。亦名瘤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有六瘤记载,即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该病可生于身体各处或发于皮肉之间,或生于筋骨之内。其病多因七情劳欲,脏腑失调,致使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症见体表出现肿物,如梅如李,日久增大,界限分明,色白而肿痛,亦可破溃化脓,病程漫长,多属阴症。治宜化痰解瘀,软坚散结;如破溃化脓者,佐以解毒。临床须按瘤体不同而选方。参见气瘤肉瘤脂瘤血瘤筋瘤诸条。除内治外,瘤体过大者可作手术切除。

目前大多采用辨病与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方法,即用现代医学明确肿瘤诊断,再进行中医四诊八纲辩证论治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利湿逐水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既可攻癌,又可扶正;既可缓解症状,又可减轻毒性作用等。常用的药物:如喜树硷、地龙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姑莪术三尖杉壁虎斑蟊、癞蛤蟆等。如喜树硷对对胃癌的疗效较好。山慈姑提取秋水仙硷对乳癌、白血病有效。用中药补益气血、调理脏腑。配合化疗、放疗或手术后治疗,可减轻副作用和改善全身状态。

适合中医治疗肿瘤的患者:

1、早期肿瘤患者,未转移者。

2、不适于手术、放疗、化疗及患者不愿意西医治疗者

3、晚期癌痛西药无效者。

4、已经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的患者需要中医减轻并发症及辅助治疗。 

以上各种治疗方法,各有其治疗效应,又各有不足之处。因此,多数恶性肿瘤需要综合治疗。施行综合治疗时,应根据肿瘤的性质和发展程度,选用最有效的疗法,同时须考虑此种疗法对整个机体的影响,并选用其他疗法辅助,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以提高治疗效果。

肿瘤患者的康复护理

癌症病人发病后,无论从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很大变化,要重新建立生活规律,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医学专家赖斯特.布莱斯罗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对疾病和死亡的影响大大超过医药的作用。”故每个癌症病人应根据自己的病情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许多肿瘤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扰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律,不利于机体康复。而有规律的生活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则能使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按节律正常进行,如每日起床、洗脸、漱口、进食、排便、锻炼、工作、休息等形成良好的规律,则既能利于身体健康,又能利于肿瘤康复。

1、首先要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癌症的坚强信心。

2、适当的运动可使气血流畅,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受风寒,"百病从寒起",身体受风寒剌激时,抵抗力下降,易诱发疾病。

3、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如卷心菜和菜花等)及萝卜、酸梅、黄豆、牛肉蘑菇芦笋薏苡仁等、食物中含有抗癌物质,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

4、肿瘤病人热能消耗大,因此饮食要比正常人多增加20%的蛋白质。

5、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烟酒等刺激物。

肿瘤的预后

对肿瘤病人应定期随访。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可获治愈,很少有再发。恶性肿瘤的预后较差。临床上通常用3年、5年、10年的生存率来表示成组病例的治疗效果。影响恶性肿瘤转归和预后的好坏取决于以下主要因素:

1.病期早晚 如胃癌一般5年生存率为20~30%,而早期胃癌可达90%以上。肝癌5年生存仅20%,而小肝癌或亚临床肝癌切除后5年生存率达72%。

2.组织学特点 同一组织来源的癌肿中,分化好,淋巴细胞浸润多者预后较邹;反之预后较差,如胃癌中溃疡癌变预后最好,粘液癌和低分化癌预后最差。以不同癌比较,甲状腺癌乳癌宫颈癌预后较好,肺癌肝癌预后较差。

3.治疗水平 与手术是否彻底,有无医源性播散,术后是否采取综合疗法等有关。

肿瘤的预防

细胞组织如果异常生长,就会出现肿瘤,它在人体内没有任何功用,并且常会妨碍正常的身体机能。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良性肿瘤可在任何部位出现, 但它不会扩散,而且通常在切除后,不再复发。虽然良性肿瘤只固定生长于某处,但它通常应被切除,因为它不仅有时会压迫附近的器官,有少数良性肿瘤后来还会变成恶性的。与良性肿瘤相反,恶性肿瘤会扩散至其他部位,而且即使切除后,仍可能复发。恶性肿瘤应尽早治疗。

肿瘤的形成似乎与环境及饮食两大因素有关。当患者改变饮食习惯,并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后,有些人的肿瘤变小,甚至消失了。这是因为适当的饮食能增强免疫系统,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遍提高防癌意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征兆,常常构成肿瘤的早期症状,应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癌意识,使之充分重视癌肿的早期警号:

乳腺、皮肤、舌部或身体任何部位可触及的不消退肿块。

疣或痣发生明显的变化。

持续性消化不良

吞咽时胸骨后不适、食管内感觉异常、轻度梗噎感觉。

耳呜、听力减退鼻塞不通气,鼻衄,或伴头痛或颈部肿块。

月经期外或经绝期后的阴道出血,特别在性交后的阴道流血。

持续性干咳痰中带血丝,声音嘶哑。

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大便带血,原因不明的血尿

久治不愈的创口、溃疡。

不明原因的消瘦。

2.大力开展瘤普查工作,对提高早期肿瘤发现率有积极作用。如我国自70年代初采用甲胎蛋白普查以来,使肝癌诊断进入无症状的阶段,一些早期肝癌获得治愈的良好效果。

3.高度重视对癌前病变的治疗和随访。研究认为:良性疾病的癌变过程是细胞部分变质,从激发阶段到促进阶段的过程。良性细胞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先变成潜伏的肿瘤细胞(激发阶段),其变化不是不可逆的。若继续受致癌因素的作用,潜伏的肿瘤细胞就会形成真正的肿瘤(促使阶段)。癌前病变近似激发阶段改变,应当及时治疗以免变成癌肿。  

参看

关于“肿瘤”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给肿瘤条目的留言

--185.242.5.30 2019年5月7日 (二) 10:14 (CST)

留言: 错别字:“非肿瘤性增生有一点的限度”应为“非肿瘤性增生有一定的限度”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