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癌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全称鳞状细胞癌,又称表皮样癌,是发生在皮肤、附属器或粘膜的恶性肿瘤

目录

基本概述

鳞癌是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的一种恶性上皮性肿瘤,可表现角化和/或细胞间桥特征。包括梭形细胞,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原发性肺癌的35%-45%。

鳞癌一般认为与环境有关,尤其是阳光的刺激有明显关系,长期日光晒曝和慢性刺激是主要发病潜因,外伤放射线照射、焦油衍生物亦可诱发本病,盘状红斑狼疮慢性溃疡、粘膜白斑、烧伤瘀痕及长期不愈的肉肿均可诱发鳞状细胞癌。  

症状

鳞癌约占皮肤癌的90%左右。鳞癌30~50岁年龄多发。往往由角化病、粘膜白斑及其它癌前疾病转化而成。鳞癌初起为暗红色,质硬,高于皮面的结节,以后表面的角质层脱落出现红色的糜烂面,伴有渗血、渗液,病灶渐渐扩大。鳞癌生长较快,早期即形成溃疡。有的呈结节样或菜花状,向深部侵犯较小,基底可移动;有的呈蝶状,向深部浸润较明显,破坏性大,常累及骨骼。鳞癌常伴有化脓性感染,伴恶臭、疼痛。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巨大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鳞癌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

鳞癌大部分发生在慢性溃疡、粘膜白斑、着色性干皮病等基础上。好发部位为眼睑、鼻、唇、颞、颊、额、四肢,包皮、龟头、躯干也可发生。与基底细胞癌相比,鳞癌发展较快,易出现转移。据统计,下肢皮肤癌发生转移的较多,其次为手背部和面颈部,血行转移罕见,肺脏为最常见的转移脏器。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也无远处转移。  

病理

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临床诊断

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小结节,质地相当硬,表面有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出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皮损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暗灰色瘢,继而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如指戒或铜钱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凹凸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故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

2、色素型:结节较平而浅,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由于含有较多色素,损害边缘除有珍珠色光泽外,还有点状或网状暗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位亦可见有色素沉着,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暗棕色甚至炭黑色颗粒,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

3、硬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硬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硬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最后发生溃破。

4、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边缘呈细小珍珠样或线条样堤状。本型最后可纤维化。类似银屑病湿疹脂溢性皮炎。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也无远处转移。  

治疗

1、手术治疗

争取早期手术,对较大肿瘤及分化良好者,首选手术切除,切口要注意广度和深度,手术后照X线,切除标本送病检。

2、其它疗法

二氧化碳、电烙、液氮冷冻均有效。

【验方与偏方】

验方:

板兰根120g,银花9g,连翘9g,皂刺9g。每日剂,煎2次分眼。

疗效:按本方f台疗多例,疗效显著,1例服药2.5个月治愈。

蟾酥软膏:蟾酥10g,溶于30ml清洗液中,加磺胺软膏40g,配成20%蟾酥软膏外敷,一般用药3天,癌组织开始脱落,约18天基本愈合。

疗效:青岛白求恩医院用此方治愈皮肤癌13例。

偏方

①樟乳散:樟丹30g,乳香10g。研末以小麻油制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1次。

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30g。黄芪30g,蚤休15g,穿曲甲10g,甘草10g。水煎服,日服2次。

关于“鳞癌”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