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氏菌属

(重定向自痢疾杆菌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志贺氏菌属(Shigella),肠杆菌科的 1属。1898年,因日本细菌学家志贺洁首先发现而得名。本属是人类细菌痢疾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

革兰氏阴性,菌体大小(0.5~0.7)×(2~3)微米,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有的菌株菌毛。需氧或兼性厌氧,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光滑圆形,微凸,无色半透明,直径约 2毫米,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生长。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DNA 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50~52%。分解葡萄糖,产不产气。除宋内氏志贺氏菌迟缓发酵乳糖外,均不发酵乳糖,吲哚反应不定,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能利用柠檬酸盐,不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不液化明胶赖氨酸脱羧酶阴性。对酸、高温和化学消毒剂敏感,日光直接照射30分钟或60℃10分钟即被杀死,在冰冻中能存活约3个月。

本属菌均有菌体(O)抗原,按生化反应和菌体抗原构造的不同可分为 4群39型(包括亚型)。将志贺氏菌感染豚鼠角膜,可产生特殊症状的角膜结膜炎。因此,豚鼠角膜试验常作为本菌属新菌型的鉴定指标之一。

志贺氏菌依赖其表面的菌毛粘附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胞上,继而穿入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并向邻近细胞扩散。由于内毒素的作用,引起局部粘膜炎症坏死溃疡等症状。当内毒素被吸收入血时,可引起发热白细胞数增加,少数病例还可引起中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此外,痢疾志贺氏菌1型和部分 2型还能产生肠毒素,引起肠粘膜分泌增加,肠毒素对神经系统有亲和力。志贺氏菌引起的菌血症较少见。患者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期短,也不稳固。可能与本属细菌血清型特别多、相互间无交叉免疫性有关。常用磺胺氯霉素黄连素等药物治疗,但易产生耐药性。减毒口服活菌苗正在研制中。

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根据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该属细菌分为痢疾、福氏、鲍氏和宋内志贺菌四群。CDC分类系统(1989)将生化性状相近的A、B、C群归为一群,统称为A、B、C血清群,将鸟氨酸脱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阳性的宋内志贺菌单列出来。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常见。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年病例数超过2亿,其中500万例需住院治疗,年死亡病例达65万。

目录

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短小杆菌,(2~3)μm×(0.5~0.7)μm,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在普通琼脂平板和SS培养基上形成直径2mm左右的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宋内志贺菌可形成扁平、粗糙的菌落。

3.生化反应:生物化学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个别菌株迟缓发酵乳糖(一般需3-4d)外,均不分解乳糖。故在SS等选择鉴别培养基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在克氏双糖管中,斜面不发酵,底层产酸不产气,硫化氢阴性,动力阴性,可与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区别。志贺菌属的细菌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酶-,氧化酶-,不产生赖氨酸脱羧酶,氧化酶试验阴性。

4.抗原结构:志贺菌属主要有O抗原而无鞭毛抗原,个别菌型及新分离菌株有K抗原。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分群特异抗原和型特异抗原,借此将志贺菌属分为4群(种)40余血清型(包括亚型)。K抗原在分类上无意义,但可阻止O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从生物化学特性看,除A群外,B、C、D群志贺菌均能发酵甘露醇;除D群外,A、B、C群志贺菌均无鸟氨酸脱羧酶。

A群:即痢疾志贺菌。有10个血清型,其中8型尚可分3个亚型。是惟一不能发酵甘露醇的一群志贺菌。

B群:即福氏志贺菌。有13个血清型(包括变型和亚型),各型间有交叉反应

C群:即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D群:即宋内志贺菌。抗原单一,只有一个血清型。是惟一具有鸟氨酸脱羧酶的一群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有I相和II相两个交叉变异相。I相呈S型菌落,对小鼠有致病力,多自急性期感染病人标本中分离得。II相为R型菌落,对小鼠不致病,常从慢性患者或带菌者检出。

5、抵抗力:志贺菌的抵抗力比其他肠道杆菌弱,加热60℃10min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各群志贺菌中,以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在粪便中,由于其他肠道菌产酸或噬菌体的作用常使本菌在数小时内死亡,故粪便标本应迅速送检。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志贺菌可存活10-20d。在适宜的温度下,可在水及食品中繁殖,引起水源或食物型的暴发流行。由于磺胺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志贺菌的多重耐药性的问题日趋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致病性

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诱导细胞内吞。

内毒素:破坏肠粘膜;肠壁通透性;肠壁植物神经——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外毒素(志贺毒素,ST):肠毒素活性;细胞毒活性;神经毒活性。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1.急性菌痢。

2.中毒性菌痢。

3.慢性菌痢。

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经粪口传播

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尽可能在发病早期及治疗前采集新鲜粪便,选择脓血便或粘液便,必要时可用肛拭子采集。

2.检验方法及鉴定

(1)分离培养:取粪便(粘液或脓血部分)或肛拭标本接种GN肉汤增菌及再进行分离培养。一般同时接种强弱选择性不同的两个平板。强选择鉴别培养基可用沙门、志贺菌选择培养基(SS);弱选择培养基可用麦康凯或中国蓝培养基。培养18~24h后选取可疑菌落进行下列鉴定。

(2)鉴定

1)初步鉴定:挑选可疑菌落3~4个先用志贺菌属多价诊断血清作试探性玻片凝集试验。将试探性凝集试验阳性的菌落至少接种2~3支KIA和MIU,经35 ℃培养18~24h,凡符合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酶-,并结合试探性玻片凝集试验阳性结果可鉴定为志贺菌属。

2)最后鉴定

3.与类志贺邻单胞菌和伤寒沙门菌的鉴别:可用动力和氧化酶试验加以鉴别,志贺菌均为阴性,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阳性。伤寒沙门菌硫化氢和动力阳性,能与沙门菌属因子血清(0多价A-F群或Vi)凝集而不与志贺菌属因子血清凝集。

防治原则

人工主动免疫用于预防目前尚不理想,治疗细菌性痢疾一般首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参看

关于“志贺氏菌属”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