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幼虫移行症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的术语首先在1952年由Beaver等提出,当时主要指弓首线虫病(toxocariasis),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其他一些蠕虫如颚口线虫,四川并殖吸虫等也以幼虫为主要形式寄生于人体,并引起疾病。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内脏幼虫移行症两种,有时两者也可同时存在。皮肤幼虫移行症是幼虫虫体侵人人体的皮肤并长期在皮肤组织中移行,引起皮肤损害及游走性病变。

目录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皮肤幼虫移行症主要表现为匐行疹,病原为寄生于猫或犬的钩虫的幼虫,如巴西钩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is),犬钩虫(A.caninum)等。棘颚口线虫的幼虫随感染的鱼被食入后和寄生于人体的钩虫如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的感染期幼虫也可引起该病。

(二)发病机制

人体皮肤与被动物粪便污染的土壤接触后,感染性幼虫侵入皮肤,在真皮和粒层间以每日数毫米至数厘米的速度移行,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呈现出红色硬斑,局部出现皮损、水泡形成。经口进入人体的幼虫在肠道内孵出,进入血循环,但由于人体肠道不适合幼虫生长,幼虫不能回到小肠发育为成虫,而窜行到皮肤,造成皮肤损害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三)病理改变

幼虫在皮肤组织内窜行,破坏完整的皮肤组织结构,引起组织溃疡结节或肿块。组织学检查显示幼虫移行路径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被抓破后的皮损部位常可感染细菌,引发伤口化脓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症状

当上述线虫的幼虫侵入患者皮肤并移行时,可引起:

1.局部症状:幼虫移行时可引起剧烈的皮肤瘙痒。局部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形成弯曲前进的线状红斑性皮损,并可隆起形成水疱

2.特征症状:由于幼虫在患者皮肤内窜行,其皮损每天可延伸数毫米,而旧的皮损则可愈合结痂。在皮肤深部可出现游走性的结节或肿块。幼虫在皮下可存活移行数周至数月以上。

3.继发症状:水疱或皮损被抓破后常可感染细菌,继发化脓性感染。

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如与动物粪便所污染泥土的接触史等可诊断。颚口线虫引起皮损时,患者常食入未熟的受染鱼肉。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诊断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检查化验

可通过典型的临床症状匐行疹进行检查确诊。

病变组织中取出虫体作镜检也可确诊。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痰中可找到虫蚴。

X线检查,呈短暂游走性肺部浸润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鉴别诊断

本病须注意与棘颚口线虫病相鉴别。病变组织中取出虫体作镜检鉴定虫种是与棘颚口线虫病区别的最有效的手段。皮肤幼虫移行症由巴西钩口线虫引起为主。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并发症

皮肤幼虫移行症皮肤损害处出现皮肤破损可感染细菌,继发化脓性感染。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寄生虫防范知识。

在给农作物施粪,避免赤脚劳作及接触土地。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吃生或不熟的淡水鱼。

加强猫、犬等动物的管理,防止猫、犬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可用左旋咪唑软膏或霜剂局部涂敷,也可服用阿苯达唑噻苯哒唑丙硫咪唑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参看

关于“皮肤幼虫移行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