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
A+医学百科 >>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 |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hyperkeratosis lenticularis perstans)本病为发生于足背和四肢的形如凸镜面或扁豆状的过度角化,临床上罕见。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目录 |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症状
好发于30~60岁的男性。损害初发于足背,为针头大淡红色疣状角化性丘疹,表面粗糙,或为红斑鳞屑性,形如凸镜面或扁豆状孤立斑丘疹,中央鳞屑较厚,外周鳞屑细小。若将鳞屑剥离,可见小的出血点,为银屑病样皮损。早期多为局限性。后期皮损增多,累及小腿、两臂、掌跖等处。掌跖部的皮损为针尖状角化性丘疹和凹窝。皮损对称分布,躯干部罕见。病程迁延,可持续终身。自觉症状缺如或轻微。
根据四肢为主的疣状角化性丘疹,组织病理有特征性的塔尖样角化过度的表现,即可作出诊断。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诊断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检查化验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偶见灶状角化不全,棘层变薄。典型的改变是增厚的角质层呈乳头状凸起,类似塔尖,与扁平的棘层形成鲜明的对比。真皮上层紧靠表皮处可见有狭窄的带状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2.毛囊及毛囊旁角化过度病(Kyrle病) 皮损中央有角质栓,除去角质栓,呈火山口形凹陷,可累及任何部位,但掌跖部罕见。病理改变为毛囊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并有向真皮穿透现象。
3.银屑病 组织病理改变有特征性,可以鉴别。
4.其他 如疣状肢端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病、扁平疣。前两者无真皮损害,后者表皮细胞有空泡变性。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可内服维生素E及维A酸类药物。可外用角质剥脱剂如5%水杨酸软膏等,或皮质类固醇类制剂、氟尿嘧啶(5-Fu)和阿维A酯(依曲替酯)等。表浅切除后不再复发。
(二)预后
病程迁延,可持续终身。自觉症状缺如或轻微。
参看
|
出自A+医学百科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6%8C%81%E4%B9%85%E6%80%A7%E8%B1%86%E7%8A%B6%E8%A7%92%E5%8C%96%E8%BF%87%E5%BA%A6%E7%97%85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