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电子书 >> 《传染病学》 >> 细菌感染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目录

脑膜炎双球菌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肾形,多成对排列,或四个相联。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7℃、含5~10%CO2、pH7.4环境中易生长。传代16~18小时细菌生长旺盛,抗原性最强。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易溶解死亡。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低于35℃、加温至50℃或一般的消毒剂处理者极易使其死亡。

根据本菌的夹膜多糖抗原的不同,通过血凝试验将本菌分为A、B、C、D、X(1916)、Y(1889)、Z、W135(319)、29E(1892)、H、I、K和L13个血清群。以A、B、C群为多见。脑膜炎双球菌细菌素(meningocin)又可将A群分为4型,C群分为6型;B群分为11型,其中B群2型致病力最强。根据其脂多糖(CPS)将脑膜双球菌分为8个LPS免疫型,与致病关系尚不清楚。

近20年来欧美一些国家的流行菌群已由A群转变为B群和C群;我国的流行菌群主要是A群,B群仅占少数。但带菌者以B、C群为主,今后是否会成为主要流行菌群,有待于密切观察。

从60年代以来,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耐药现象日益普遍,尤其以C群和B群最为严重。A群耐药情况视不同国家、地区而异但,亦有增多趋势。我国分离到的流行菌株大多对磺胺比较敏感,故磺胺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之一。

3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 32
关于“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