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虫移行症
A+医学百科 >> 幼虫移行症 |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一些寄生于动物体的蠕虫的幼虫在人休皮肤及各器官中移行或为机体组织包围而引起的疾病。又称蠕蚴移行症。呈世界性分布。人并非这些寄生虫适宜的寄主,故这些幼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幼虫通过口或皮肤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移行,受侵组织产生局部病变并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幼虫仅在皮肤组织游走的称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可引起皮肤损害。在体内游走的,称为内脏幼虫移行症,可侵犯胃肠、肝、肺、眼、中枢神经系统等,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皮肤幼虫移行症
又称匍行疹,病原为寄生于猫或犬的钩虫,如巴西钩口线虫和犬钩口线虫的幼虫钻入人的皮肤;其他线虫如棘颚口线虫等的幼虫随感染的鱼被食入后也可引起。见于世界各地,但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多见。幼虫在皮下可存活数周至数月以上,在皮肤移行时引起剧烈的皮肤瘙痒,局部出现红色丘疹,不久即发展成不规则的线状红斑性皮肤损害,搔破后可继发细菌性感染。噻苯哒唑或丙硫咪唑治疗有效,左旋咪唑软膏局部涂敷也有效。
内脏幼虫移行症
常见的病原体有犬弓首线虫、猫弓首线虫、曼森氏迭宫绦虫、四川并殖吸虫、广州血管圆线虫、棘颚口线虫及海异尖线虫。本病的共同病理特征是虫体移行部位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或嗜酸性粒细胞性脓肿,有时可在局部找到幼虫或童虫。临床表现随虫种及侵犯部位不同而异,常见症状有游走性皮下包块;侵犯胃肠道时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侵犯肝脏时出现肝脏肿大,并有轻压痛;侵犯肺脏时出现咳嗽、气喘,胸部 X射线检查肺部可见浸润性阴影;侵犯眼部时出现眼部肿胀、眼球突出、视力障碍,甚至失明;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出现类似脑膜炎的征象,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时也出现全身过敏性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荨麻疹等。末梢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增高,白细胞总数也增多,血沉加快,可见高球蛋白血症。血清免疫试验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有些病例需要作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诊断及病原。一般应根据病因进行病原学治疗,病原不能肯定时可用广谱驱虫剂如丙硫咪唑或吡喹酮进行试验治疗。
病因有多种,现仅扼要介绍弓首线虫感染及颚口线虫感染:
①弓首线虫感染。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也可发病,常有与犬或猫的密切接触史。因犬或猫弓首线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故幼虫常停留在肝、肺或脑等脏器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的病变。本病发病缓慢,有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腹泻等症状;末梢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增多。幼虫侵犯内脏时,出现相应症状。
②颚口线虫感染。可引起人体感染的主要是棘颚口线虫,其成虫寄生在猫、狗、虎等动物的胃壁,形成肿块。虫体成熟产卵后,虫卵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为第一期幼虫,若被第一中间寄主剑水蚤吞食,幼虫即在其体腔内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寄主淡水鱼如黑鱼、鳝鱼等吞食后,幼虫又在其肌肉内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并成囊,此时即具有感染性。鸡、鸭可作为本虫的转续寄主。人食入未熟的受染鱼肉后,幼虫在小肠内脱囊而出,穿过肠壁,在人体内移行。在皮肤内移行时出现线状匍行疹,在深部组织移行时引起局部肿块。以面部最常受累,局部肿胀、皮肤发红、发痒甚至疼痛,并出现发热、荨麻疹等现象。肿胀一般在数天内消退,全身症状则持续稍久。偶可侵犯眼球、中枢神经系统、胸腔、膀胱等处,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
关于“幼虫移行症”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