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翼状胬肉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结膜变性疾患。为睑裂球结膜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是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如翼状,故名。多见于户外劳动者,以渔民、农民发病最多,可能与风尘、日光、烟雾等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关。

目录

病因

有人问,我的大眼角长出一块肉样组织,这是什么东西呢?这就是翼状胬肉。因为它的

翼状胬肉

形状很象昆虫的翅膀,故得此名。祖国医学称它为攀睛。翼状胬肉一般长在大眼角的比较多见,有时可长到黑眼珠上,挡住瞳孔,使视力下降。翼状胬肉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与长期野外工作,受风沙、尘土、冷、热刺激及日光照射有关。同时工作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和结膜的慢性炎症也是诱发因素。中医学认为,本病与心肺经风热壅盛、经络淤滞有关。近年来也有人认为,翼状胬肉与内直肌的节制韧带发育过强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紫外线的损害密切相关,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及强烈光线的眩光和反射的户外工作者或喜爱户外活动的人,戴上防紫外线的眼镜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分类

分类依据

翼状胬肉就其形态而言可以分为3个部分:长在黑眼珠上,是胬肉的尖端,叫做头部。向后呈扇形展开,稍隆起,位于黑白眼珠交界处的叫颈部。伸展到白眼珠表面的宽大部分叫做体部,在它的上面有许多新生血管。  

类型简介

(1)进展型:胬肉的颈部宽大,新生血管多,充血,肥厚,体部呈三角形向两侧伸展,头部明显隆起,长入黑眼珠表面,甚至遮挡瞳孔。

(2)静止型:胬肉长到黑眼珠边缘上就停止了,它不充血,微红色,头部扁平,颈及体部较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不自行消退。  

假性翼状胬肉

另外有一种假性翼状胬肉,它可以生长在黑眼珠边缘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表面呈灰白色,但也有较肥厚的。常常由于外伤、角膜边缘溃疡、结膜的化学热烧伤形成瘢痕组织,形成后一般不再生长。它和前面两种翼状胬肉性质上完全不同。  

症状

1.翼状胬肉侵入瞳孔区而致视力障碍;

2.睑裂部球结膜增生、肥厚,呈三角形,胬肉进入角膜的部分为头部,跨越角

翼状胬肉

膜缘处为颈部,其余为体部;

3.静止期翼状胬肉是增生组织菲薄、体部不充血、头部平坦、前方角膜透明清亮;

4.进行期翼状胬肉是增生组织肥厚、充血,头部稍隆起,其前方角膜有浸润,向角膜中央发展。

诊断依据:睑裂部结膜肥厚、增生、侵入角膜,呈三角形。  

基础治疗

(1)药物治疗,对静止型者,胬肉未侵入黑眼珠,又不影响视力,可不必

翼状胬肉手术

治疗。合并有沙眼慢性结膜炎者,可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眼药水点眼,如0.25%氯霉素或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4次。中药方面可用消胬灵眼药水点眼,每日4次。

(2)对进展型胬肉或胬肉长入黑眼珠影响视力者,应当到医院行胬肉切除,但易复发。有条件时术后可行90锶射线照射或β射线照射,以防术后复发。当然这种手术必须在显微镜下完成,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中医认为在治疗期间,应当忌食辣椒、大葱等刺激性食物,并应忌烟酒。  

预防

预防翼状胬肉主要是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其它类型结膜炎应及时治疗,同时应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大便干燥等全身情况的调整。

对于早期尚未侵犯角膜的原发性翼状胬肉,可采用氩激光或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一旦翼状胬肉长入角膜组织并隆起,就应手术切除。翼状胬肉按传统方法进行手术后,复发率较高,约为30%─40%。手术的刺激造成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和聚集(它们可释放血管生长因子),这就是术后产生新生血管和复发的原因。  

发病率

由于翼状胬肉发病率很高,且传统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较高,故世界眼科界对该手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了手术方法。现多采用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加自身结膜瓣转移术,术中彻底切除胬肉,并使切除部位的角膜表面光滑。因为只要角膜光滑,无角膜小靥,就不会形成泪液池和泪液潴留,也就将复发的因素减少到最小限度。同时进行自身结膜移植,消除了产生新生血管的刺激因素,从而阻止了翼状胬肉的复发。此外,术后滴用丝裂霉素眼液,抑制DNA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也可防止胬肉的复发。

翼状胬肉属眼科常见病,早期应选择药物治疗。无论何种类型的翼状胬肉手术切除术后均可复发,复发率约5-20%,为减少术后复发,术后坚持用药、随诊很重要,再次手术的复发性胬肉应做病理检查。  

症状原理

翼状胬肉翼状胬肉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结膜变性疾患。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紫外线的损害密切相关,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及强烈光线的眩光和反射的户外工作者或喜爱户外活动的人,戴上防紫外线的眼镜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对于早期尚未侵犯角膜的原发性翼状胬肉,可采用氩激光或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一旦翼状胬肉长入角膜组织并隆起,就应手术切除。翼状胬肉按传统方法进行手术后,复发率较高,约为30%─40%。手术的刺激造成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和聚集(它们可释放血管生长因子),这就是术后产生新生血管和复发的原因。

由于翼状胬肉发病率很高,且传统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较高,故世界眼科界对该手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了手术方法。现多采用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加自身结膜瓣转移术,术中彻底切除胬肉,并使切除部位的角膜表面光滑。因为只要角膜光滑,无角膜小靥,就不会形成泪液池和泪液潴留,也就将复发的因素减少到最小限度。同时进行自身结膜移植,消除了产生新生血管的刺激因素,从而阻止了翼状胬肉的复发。此外,术后滴用丝裂霉素眼液,抑制DNA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也可防止胬肉的复发。  

患病人群

翼状胬肉为球结膜及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浅层,是一种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引起的病变。一般认为,长期暴露于烟尘、风沙、日光下,受冷、热刺激,结膜结缔组织变性增生,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由球结膜向角膜表面侵袭,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翼状胬肉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称之为“胬肉攀睛”,中医学认为,翼状胬肉多因外感、饮食、七情、劳欲等,使脏腑失调,邪热上攻于目,血滞于眦而发病。若眼裂部位常受风沙、烟尘或阳光等刺激,可加速胬肉的滋生与发展。也有人认为翼状胬肉与眼内直肌的节制韧带发育过强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区别

翼状胬肉与假性翼状胬肉、睑裂斑有何区别? 

翼状胬肉与假性翼状胬肉、睑裂斑很相似,在临床上应予区别。假性翼状胬肉生长在黑眼珠边缘的任何一个部位,一般比较小,亦无发展趋势,为球结膜与角膜上皮粘连所致。临床上可见一索条或三角形结膜皱襞固定在角膜混浊部位,多发生于角膜溃疡、灼伤或化学腐蚀伤后。由于结膜只在头部与角膜粘连,故可用探针在其颈部下顺利通过,而不像真性翼状胬肉与周围组织全面粘着。

睑裂斑是一种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球结膜变性病变,位于睑裂部球结膜,角膜缘内外侧有黄白色无定形隆起斑,经过一定时间可逐渐扩大,不侵入角膜,因而仅略影响美观,故通常无须治疗。  

西药治疗

小而静止性的胬肉,不影响视力者,不需治疗。合并有沙眼或慢性结膜炎者,可应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眼药水点眼,如0.3%氟哌酸眼药水或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4次。

如果胬肉长入黑眼珠而影响视力者,应到医院就诊,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后复发率高,且复发的胬肉进展快,常较原发者扩大,所以手术必须认真对待,术前要仔细考虑,术时务求彻底,以减少复发的可能性。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胬肉埋藏术及胬肉切除结膜瓣移植术。为防止复发,术后可照射β射线,噻替哌、丝裂霉素C、争光霉素等滴眼均有一定疗效,但应注意其副作用。进展型胬肉手术后复发率高,术后早期应用0.5%可的松眼药水,每日~6次。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主要用以抑制创伤毛细血管新生和成纤维细胞的增长,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肉芽组织的生成,无直接防止复发的作用。  

中医中药治疗

翼状胬肉辨证时,应将局部症状与全身证候相结合,胬肉头尖、色赤、体厚、眵泪多者属实;头平、色白、体薄者为邪气不盛,辨证有风热、实热虚热之分。治疗上实火宜泻,虚火宜清,同时配合外用八宝眼药或红眼药粉涂在胬肉体部。如药物无效,发展较速者,又当采用钩割手法治疗。

在治疗期间,应当禁食辣椒、大葱等刺激性食物,并应禁烟酒。翼状胬肉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重要的关系。预防翼状胬肉应注意避免眼睛受风沙、烟尘、有害气体、过度阳光及寒冷等因素的刺激,注意眼部卫生,患沙眼或慢性结膜炎应及时治疗,同时应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规律,避免大便干燥等。  

手术疗法

翼状胬肉头部结膜下移植术

适应于胬肉较薄、充血较轻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较简单,但术后局部易形成皱褶,较肥厚,易复发,已很少采用。 且为进行性胬肉或接近瞳孔缘威胁患眼视功能者,或对白内障角膜移植术切口有影响或手术后会刺激翼状胬肉发展者,或胬肉有碍患者美观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亦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易复发。  

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

适应于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且为进行性胬肉或接近瞳孔缘威胁患眼视功能者,或对白内障、角膜移植术切口有影响或手术后会刺激翼状胬肉发展者,或胬肉有碍患者美观者。此种手术方法操作亦较简单,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术后易复发。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

适应于翼状胬肉较大且较充血肥厚、生长较快者,或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结膜缺失较多者。此手术方法操作相对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且用于移植的结膜瓣特别要预防正反面颠倒,但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  

翼状胬肉切除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

此种手术方法亦适用于胬肉较肥厚充血、长较快者。由于结膜富有弹性和很好的依从性,利用这一特性可将邻接翼状胬肉切除区的球结膜分离,作适当的松解剪开后进行移位移植,以修复暴露的巩膜区。此法不会出现结膜瓣被反转,且血液供应好,被移植的结膜生长愈合较快。缺点是结膜被牵拉移位时可能有一定张力,故缝合伤口时应良好对位以免结膜伤口裂开。  

术后康复

总之,翼状胬肉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有复发的可能,因此事先一定要向患者交待清楚。为防止胬肉术后复发,在初次手术时,对各个步骤的要点,如胬肉的剥离、胬肉下方组织的清理、巩膜的暴露或结膜移植片的采用,都应慎重处理。术后辅助治疗对预防复发也有一定的效果。如术后用0.5%~2.5%的可的松眼液滴眼,每天4次,持续1个月,可减少新生血管;1:2000噻替派溶液滴眼,每天4次,持续1~3个月;或采用X线或β线照射,对防止胬肉复发,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参看

健康问答网关于翼状胬肉的相关提问

关于“翼状胬肉”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