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荆子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牡荆子 | 中药图典 |
牡荆子 Mǔ Jīnɡ Zǐ |
|
---|---|
别名 | 小荆实、牡荆实、梦子、荆条果、黄荆子 |
功效作用 | 祛风化痰,下气,止痛。治咳嗽哮喘,中暑发痧,胃庙,疝气,妇女白带。 |
英文名 | Fruit of Hempleaf Negundo Chastertree |
始载于 | 《本草纲目》 |
毒性 | |
归经 | 肺经、大肠经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苦 |
【牡荆子的功效介绍】:
牡荆子 (陶弘景)
【异名】小荆实(《本经》),牡荆实(《本草经集注》),梦子(《石药尔雅》),荆条果(《药材学》)。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果实。
【采集】8~9月间,当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飏去灰屑杂质,藏干燥处。
【药材】干燥的果实梨形或卵形,长3~4毫米,直径约2~3毫米,棕色,基部呈短尖状,顶端截形,有花柱脱落的凹痕。
表面光滑,或有不明显的纵纹。
多被有宿萼,萼筒顶端5齿裂,外面有5条明显的肋纹,并密枝灰白色短绒毛。
果壳坚硬,内有黄白色种子数枚。
气微弱,味淡。
产于江苏、广西、浙江、湖南等地。
【药理作用】25%煎液在体外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抑制较弱。
【性味】辛微苦,温, ①《别录》:味苦,温, ②《纲目》:辛,温。
【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厥阴经。
形态特征
牡荆(《广志》),又名:楚(《诗经》),荆(《广雅》),铺香、午时草、土柴胡、蚊子柴、山京木、土常山、奶疸、野牛膝、布惊草、蚊香草。
高至5米,多分枝,有香味。
新枝四方形,密被细毛。
叶对生,间有三叶轮生;掌状5出复叶,枝端的间有3出复叶;中间3小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2~3厘米,基部楔形,先端长尖,边具粗锯齿;两面绿色,并有细微油点,两面沿叶脉有短细毛,嫩叶背面毛较密;两侧小叶卵形,长为中间小叶的1/4~2/4;总叶柄长3~6厘米,密被黄色细毛。
圆锥状花序顶生或侧生,长至30厘米,密被粉状细毛;小苞细小,线形,有毛,着生于花梗基部;花萼钟状,上端5裂;花冠淡紫色,长约6毫米或稍长,外面细毛密生,上端裂成2唇,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强,伸出花管;子房球形,柱头2裂。
浆果黑色,宿萼包蔽过半。
花期7~8月。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西、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牡荆根)、茎(牡荆茎)、叶(牡荆叶)、茎汁(牡荆沥)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功用主治
④《广西中药志》:治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研末或浸酒。
【宜忌】《本草经集注》:防己为之使。
畏石膏。
【选方】①治寒咳、哮咳:牡荆子四两。
炒黄研末,每次至三钱,每日三次,开水送服。
(《江西草药》) ②治中暑发痧:干牡荆果实五钱。
水浓煎,或研末为丸,每次钱,开水送服。
入酒一盏,煎一沸,热服。
(《纲目》) ④治湿痰白蚀:牡荆子炒为末,每酒服三钱。
(《濒湖集简方》) ⑤治停乳奶胀:牡荆子四钱。
研末,温开水加酒少许调服。
(《湖南药物志》) ⑥治耳聋:牡荆子浸酒饮。
(《纲目》)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咳喘观察小儿迁延性气管炎所致的咳喘22例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36例,结果在3~4天内分别有18例和23例咳喘消失,3例和7例咳喘明显减轻,其余无效。
其中有合并症的11例,治后9例痊愈,2例无效。
对再发病例应用仍然有效,但对急性期效果较差。
认为牡荆子有化痰止喘作用,能促进呼吸道炎症分泌物的吸收,但抗菌力不强。
治疗中部分患儿服药后略有出汗,余无副作用。
用法:牡荆(叶、籽)1.5两,加水煎成100毫升,加糖,日服3次,每次10毫升。
|
关于“牡荆子”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