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野牡丹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多花野牡丹 | 中药图典 |
多花野牡丹 Duō Huā Yě Mǔ Dān |
|
---|---|
别名 | 炸腰果、水石榴、爆肚叶、野广石榴 |
功效作用 | 清热利湿,化瘀止血。用于消化不良,痢疾,肠炎,衄血;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云南中草药选》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凉 |
药味 | 苦、涩 |
《全国中草药汇编》:多花野牡丹
【拼音名】 Duō Huā Yě Mǔ Dān
【来源】 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polyanthum Blume,以根、叶入药。根全年可采,叶夏秋采。晒干。
【性味】 苦、涩,凉。
【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化瘀止血。用于消化不良,痢疾,肠炎,衄血;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撒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多花野牡丹
【出处】 《云南中草药选》
【拼音名】 Duō Huā Yě Mǔ Dān
【别名】 炸腰果、野广石榴(《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野牡丹科植物多花野牡丹的全株。秋季采集,切碎晒干。
【原形态】 常绿小灌木,高1米以上。茎圆柱形,密被紧贴的褐色鳞片状、有小刺的粗毛,多分枝。叶对生,长椭圆形至长卵形,长5~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通常楔形或阔楔形,基出脉通常5条,稀7条,两面有紧贴的粗毛。花大,直径达3厘米,粉红带紫色,常3~7朵聚生于枝顶。蒴果壶形或椭圆形,长约1.3厘米,外有紧贴粗毛,肉质,不规则开裂。种子细小,多数,黑色。
【生境分布】 生于荒野、山坡、路旁。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 叶含水不溶性黄酮、水溶性黄酮甙、鞣质、游离多元酚、有机酸、氨基酸等,不含生物碱。
【药理作用】 多花野牡丹煎剂1:320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1:160对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菌效力,1:40能抑制绿脓杆菌。
【性味】 《云南中草药选》:"涩,凉。"
【功效与作用】 《云南中草药选》:"消食,收敛,止血,祛瘀消肿。治消化不良,肠炎,腹泻,痢疾,肝炎,刀枪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临床应用】 ①治疗肠道感染
50%多花野牡丹糖浆,成人每次50毫升,小儿30毫升(婴幼儿酌减),日服3~4次。部分病人配合穿心莲穴位注射(足三里、上巨虚),以及补液、对症治疗。观察中毒性消化不良、单纯性消化不良、菌痢、肠炎计12例,结果痊愈10例,好转2例。其中对消化不良、肠炎的疗效较好,服药后大便次数多在2天内明显减少或恢复正常;对菌痢疗效较差。
②治疗呼吸道感染
多花野牡丹浸膏片(每片含浸膏粉0.42克),每次片,日服3次;或每日用干叶1.0~1.5两煎汁,分2次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计17例,治愈15例,好转1例,无效1例。
③治疗烧伤
曾对Ⅰ度、Ⅱ度或Ⅲ度烧伤试用多花野牡丹甘油剂湿敷或软膏治疗,似具有消炎、收敛、保持创面干燥等作用,且能促进痂皮溶解脱落,有利于Ⅲ度烧伤早期植皮。
④治疗宫颈糜烂
以200%多花野牡丹软膏局部应用,治疗59例,治愈48例,好转11例。其中Ⅰ度糜烂多数在4~7天内治愈,Ⅱ度糜烂在8~16天内痊愈。
⑤治疗皮肤感染
多花野牡丹在实验室内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用浸膏片内服,同时并用100%煎剂外洗或软膏外敷,试治疖、痈、创伤感染、脓疱疮、褥疮、甲沟炎等合计40余例,有效率在90%以上。
【摘录】 《中药大辞典》
|
关于“多花野牡丹”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