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棘豆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甘肃棘豆 | 中药图典 |
甘肃棘豆 Gān Sù Jí Dòu |
|
---|---|
别名 | 色舍儿 |
功效作用 | 解毒医疮,止血利尿。治各种内出血。 |
英文名 | Herb of Kansu Skullcap |
始载于 |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
毒性 | |
归经 | 心经、肺经、小肠经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 |
【草药名】: 甘肃棘豆
【异名】色舍儿(藏名)。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肃棘豆的全草。
【植物形态】甘肃棘豆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基部有分枝,疏生白色长柔毛,间有黑色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长5~10厘米;叶轴上面具沟,密生白色间黑色长柔毛;托叶卵状披针形,基部连合,与叶柄分离;小叶13~25,卵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8~13毫米,宽4~6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有密长柔毛。总状花序近头状,腋生;总花梗长5.5~15厘米,有白色间黑色长柔毛;花萼钟状,长约9毫米,宽约3毫米,密生黑色间有白色长柔毛,萼齿条形,与筒部近等长;花冠黄色,长约12毫米。荚果长椭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长8~12毫米,膨胀,密生黑色长柔毛。生于干燥草原、山坡、河边或林下。分布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7~8月采,切段,晒干。
【性味】微辛,温。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毒。在自然状态下能引起马和绵羊的慢性中毒,一般发生于含该植物密度大、面积广的草场,每年8月到翌年4月长期在该草场放牧则引起中毒,到春季牧草缺乏,患畜营养不良即导致死亡。病期最少3个月以上,1—2年者更为多见。由于该植物分布较广,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马中毒症状出现非常缓慢,一般难于发现。初期行走迟缓、呆立无神、心跳微弱,有时心律不齐、气喘,逐渐发展为腰背僵硬,有时惊恐,全身肌紧张甚至倒地;再严重时头颈僵直、运动失调、呆滞、唇肌运动障碍、视力减退,进而出现视力障碍、’采食和饮水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母马则有不孕、流产和死胎等。绵羊中毒症状与马相似,也以运动障碍为主,反应迟钝、步态蹒跚、仰头行走、跑步时易跌倒、视力障碍、心跳减弱、节律不齐。母羊多发生不孕、流产和死胎。病期达3个月到1年。人工饲喂也能引起马、绵羊、家兔和小鼠中毒。马和绵羊症状同上。家兔于15天后出现呆立、迟钝,25天后站立不稳、四肢无力、前肢外展、后肢拖拉。小鼠有活动减少、被毛蓬松。对上述动物的生殖能力均有明显的影响。马和缔羊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实质器官和腺体有空泡变性,如大脑皮质、小脑髓质、基底神经节、延脑和脊髓灰质中的神经细胞,肝细胞、肾曲管的上皮细胞等均可发生空泡变性等。实验表明本属植物中毒和硒化合物中毒的症状、病变都不相同;其有毒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
【归经】入心、肺、小肠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
【中药化学成分】含一种黄酮衍生物: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3-O-(6-十六酰-β-D-吡喃阿卓糖甙)[5,4’-dihydroxy-7-methoxyflavone-3-O-(6-hexadecanoyl-β-D-altropyranoside)]。全草还含挥发油77种,其中下列7种成分的含量较高:顺式金合欢醇(cis-rarnesol),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劳蔻酸(myristic acid), 12-甲基肉豆蔻酸(12-methrmyflstic acid),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2(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壬二烯酸醛(nonadienoic aldehyde)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
|
关于“甘肃棘豆”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