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血七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鸡血七 | 中药图典 |
鸡血七 Jī Xuè Qī |
|
---|---|
别名 | 蜈蚣七、倒生莲、红孩儿、红血儿、鸡心七、荞麦七、鸣心七、血三七、血地榆、倒丝莲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收敛止泻,活血止痛。用于菌痢,胃肠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陕西中草药志》 |
毒性 | 有毒 |
归经 | |
药性 | 平 |
药味 | 苦、涩 |
鸡血七.版本一
【来源】蓼科蓼属植物中华抱茎蓼Polygonum amplexicaule D. Don var. sinense Forb. et Hemsl.,以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挖,洗净,去粗皮,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微苦、涩,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泻,活血止痛。用于菌痢,胃肠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1~3钱水煎服或研末冲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物应用鉴别】《陕西中草药》:镇坪县草医将本品区别为3种:根茎短小者为鸡血七;肥大者为蜈蚣七;茎节处或枝端生不定根者为倒生莲。长安县称为荞麦七者,开白花或红花,根茎球状,节处亦生不定根。其抗菌实验效果亦均相同。
鸡血七.版本二
【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拼音名】Jī Xuè Qī
【别名】红孩儿、红血儿、鸣心七、荞麦七、蜈蚣七、倒生莲、血三七、血地榆、倒丝莲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中华抱茎蓼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amplexicaule D.Don var. sinense Oliv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去粗皮,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茎直立或斜生,上部常分枝。根茎圆柱状,肥厚,外面紫褐色,断面淡紫红色。叶互生,具细梗;托叶鞘膜质,管状,褐色,易破裂;叶心状卵形,长6-13cm,宽4-8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表面绿色,沿叶脉有稀疏的乳头状突起,背面淡绿色,边缘具乳头状突起。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穗形,总花梗细,苞片膜质,内含花l-3朵;花梗顶端有关节;花小,花被红色,5深裂;雄蕊8;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阴湿、水边沙地,林下或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本品原变种 P.Amplexicaule D Don.的根叶中含有黄酮类成分异牡荆素(isovitexin),异牡荆素阿拉伯糖甙(isovitexin-O-arabinoside),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异鼠李素阿拉伯糖甙(isorhamnetin-O-(arabinoside)[1],根茎中含蒽醌类成分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素(emodin),三萜类成分β-香树脂醇(β-amyrin)和甾体成分豆甾醇(stigmas-terol)[2]。
【药理作用】根茎10%浸出液有广谱体外抗病毒的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细胞组织培养,对腺病毒3型、单纯疱疹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用金黄色地鼠肾单层细胞培养,对乙型脑炎(京卫研1号)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水浸剂1:25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福氏痢疾杆菌,1:128对副伤寒杆菌和变形杆菌,1:16对甲型及乙型链球菌,1:8对绿脓杆菌,1:2对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毒性】水浸液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28g/kg。
【性味】酸;苦;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舒筋;行气止痛;止血生肌。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泄泻;痢疾;跌打损伤;胃脘痛;痛经;崩漏;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浸酒;或研末。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研末撒。
【摘录】《中华本草》
鸡血七.植物
此药为寻麻科植物庐山楼梯草(Elatostema stewardii)的全草。因其根茎新鲜时,表面谈紫红色,断面深紫红色,色泽如鸡血,故得此名。民间又叫它“接骨草”,顾名思义,其接骨疗伤特效可见一斑。
庐山楼梯草为多年生草本。根茎多分枝,表面淡紫红色。茎斜生。单叶互生,叶形不对称,形如刀,边缘有粗锯齿。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较小,头状,生在叶腋中;雄花花序有柄,雌花花序无柄。瘦果。5~7月开花,9-10月结果。分布于板仓等地。生长于海拔900米左右的沟边阴湿处。
|
关于“鸡血七”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