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刀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马刀
Mǎ Dāo
别名 长竹蛏、竹蛏子、蜌、单姥、齐蛤、马蛤、竹蛏、焷岸岸
功效作用 清瘿、止带。主治瘿气赤白带下
英文名 razor clam shell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毒性  
归经 肺经肾经
药性
药味

马刀.中医疾病

病证名。即马刀疮。出《灵枢.经脉》。系指耳之前后,忽有疮状似马刀,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马刀疮。本疮赤色如火烧烙极痛,发展甚猛。治宜急服柴胡通经汤;已溃者,可改用救苦化坚汤。并可用针灸配合治疗。参见马刀疮条。

马刀.中药材

【药名】:马刀

【别名】:蜌、单姥、齐蛤、马蛤、焷岸

【汉语拼音】:ma dao

【英文名】:razor clam shel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uneopsis capitata(Heude) 2.Lanceolaria grayana(Lea)

【归经】:肺;肾经

【功效】:散结消痰通淋除热;凉血止血平肝熄风

【科属分类】:蚌科

【拉丁文名】:Concha Solen Gouldii

【主治】:瘿瘤痰饮淋病崩漏吐血衄血眩晕耳鸣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1.陶弘景:马刀长六七寸,(江)汉间人名为单姥、亦食其肉,肉似蚌。

2.《纲目》:马刀似蚌而小,形狭而长,其类甚多,长短大小,厚薄邪正,虽有不同,但性味功用,大抵则一。

【生态环境】:1.多栖息于泥底或泥沙底的湖泊或河流中,尤喜在急流水域中生活。以微小生物和植物碎屑为食料。2.栖息于泥底或泥沙底的河流、湖泊及池塘内。

【采收和储藏】:秋季捕捞,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各家论述】:

1.《本经》: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

2.《别录》:除五脏间热,肌中鼠鼷,止烦满,补中,去厥痹,利机关。

3.《纲目》:消水瘿,气瘿,痰饮。

【动植物形态】:

1.巨首楔蚌,楔蚌中较大的一种,一般壳长约70mm,壳高约35mm,壳宽约25mm。壳质厚而坚硬。贝壳前部极膨大,向后高度和宽度急剧缩小,因此外形呈长三角楔状。贝壳前部之膨大处的后方有一凹陷,约位于壳中。壳顶位于背缘前端,高而膨大,常呈破蚀誊宙表面棕褐色,具有同心圆有生长线。铰合部发达,左壳具2枚拟主齿和2枚侧齿,前拟主齿呈片状,后拟主齿呈三角锥状,顶部有细的裂纹,2枚侧齿细长而平行;右壳只有1枚三角锥状的前拟主齿和1枚侧齿,其后拟主齿只留有痕迹。

2.短褐矛蚌,壳长达170mm,壳高44mm,壳宽39mm。壳坚厚,略膨胀,两侧不对称,狭长,呈长矛形。长度为高的4-5倍。壳顶部稍膨胀,低于背缘,常被腐蚀,靠近前端,在贝壳全长1/10处。前缘钝圆,前背缘直,后背后缘在壳长1/2处渐向下 斜,腹缘直,中部稍凹后缘略圆或锐角。小月面长形,发达。壳面灰褐色,生长纹细致。贝壳中部的生长纹间具有排列整齐的粗短颗粒形纵褐。并在壳顶处有锯齿状纵褐,故称短褐矛蚌。铰合部发达,左壳具有2枚略呈三角锥形的拟主齿,2枚长刃状的侧齿;右有2枚拟主齿,1枚侧齿。

【功效分类】:通络药;清热药

【用法用量】:内服:煅研末,5-15g;或煎汤,15-50g。

【出处】:《中华本草》

关于“马刀”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