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花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蜡梅花 | 中药图典 |
蜡梅花 Là Méi Huā |
|
---|---|
别名 | 腊梅花、黄梅花、铁筷子花、雪里花、巴豆花、蜡花 |
功效作用 | 解毒清热;理气开郁。主暑热烦渴;头晕;胸闷脘痞;梅核气;咽喉肿痛;百日咳;小儿麻疹;烫火伤 |
英文名 | Wintersweet Flower |
始载于 | 《本草纲目》 |
毒性 | 小毒 |
归经 | 胃经、肺经 |
药性 | 凉 |
药味 | 辛、甘、苦 |
蜡梅花
Flos Chimonanthi Praecocis
(英) Wintersweet Flower
别名 黄梅花、蜡花、巴豆花。
来源 为蜡梅科植物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 Link的花蕾,花瓣蜡质因而叫蜡梅,又因其在腊月开放,又名腊梅。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达3m。枝、茎方形,棕红色,有椭圆形突出的皮孔。芽有多数复瓦状的鳞片。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5cm,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面深绿,下面淡绿色。花芳香,先叶开放,直径约2.5cm,外部花被片卵状椭圆形,黄色,内部的较短,有紫色条纹;花托椭圆形,长约4cm;雄蕊5~6;心皮多数,分离,着生于壶状花托内。瘦果多数,包于膨大肉质的花托内。花期11月至次年3月,果期次年8~9月。蜡梅又称蜡木,为蜡梅科蜡梅属落叶灌木。树干丛生,黄褐色。单叶对生,椭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全缘,叶面有硬毛,具叶柄。花单生于枝条两侧,冬季落叶后开花,花蜡黄色,具芳香,稍有光泽,似蜡质。蜡梅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蜡梅文化。唐代诗人李商隐称蜡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句。《姚氏残语》又称蜡梅为寒客。蜡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特别是虎蹄梅,农历十月即放花,故人称早梅。蜡梅先花后叶,花与叶不相见,花开之时枝干枯瘦,故又名干枝梅。蜡梅花开之日是瑞雪飞扬,欲赏蜡梅,待雪后,踏雪而至,故又名雪梅。又因蜡梅花入冬初放,冬尽而结实 ,因花伴冬天,故又名冬梅。蜡梅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各地均有栽培,秦岭地区及湖北有野生。栽培品种较多,据赵天榜《中国蜡梅》一书所载:蜡梅有4个品种群,12个品种型 ,165个品种。它们中间有纯黄色、金黄色、淡黄色、墨黄色、紫黄色,也有银白色、淡白色、雪白色、黄白色,花蕊有红、紫、洁白等。其中最佳者为河南鄢陵县所产的鄢陵蜡梅,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誉。代表品种有‘素心蜡梅’:《鄢陵文献志》称‘鄢陵素心蜡梅’,其心洁白,浓香馥郁。因其花开时不全张开且张口向下,似“金钟吊挂”,故又名金钟梅。
各地栽培。秦岭地区及湖北有野生。
采制 花期采收花蕾,晒干或烘干。
性状 花蕾圆形、长圆形、卵形,直径4~8mm,长0.6~1cm。花被片迭合,黄色,膜质;中部以下由多数膜质鳞片包被,鳞片略呈三角形,黄棕色,复瓦状排列。有香气,味微甜、苦。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苄醇、乙酸苄酯、芳樟醇、金合欢花醇(farnesol)等,并含吲哚、蜡梅甙(meratin)胡萝卜素。
性味 性温,味辛。
功能主治 解暑生津,顺气止咳。用于暑热心烦、口渴、百日咳、肝胃气痛、水火烫伤。
|
关于“蜡梅花”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