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钠肽

(重定向自脑利钠肽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1988年,日本学者Tetsuji Sudoh首次从猪脑内分离得到一种具有强力的利钠、利尿、扩血管和降压作用的多肽,因为是从猪脑当中分离的所以它的乳名叫脑钠肽(NBP)。1991 Mukoyama等发现实际上脑钠肽在很多脏器都可以分泌,而主要其实是由心室分泌。在随后10年当中BNP一直都是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所以名称繁多,不但叫脑钠肽,也可以叫脑钠素脑利尿钠肽脑利钠肽B型钠利尿肽B型钠尿肽、B型促尿钠排泄肽、B钠尿肽,但最正规的命名应该是-----B型利钠肽(BNP)。

目录

生理

脑钠肽存在于心室隔膜颗粒中,其分泌有赖于心室的容积扩张和压力负荷增加。当心肌细胞收到牵拉刺激后,首先分泌pre-proBNP,随后形成proBNP,proBNP在内切酶的作用下裂解为有利钠、利尿、扩血管等生物活性的BNP和无生物活性的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BNP主要在肾脏经内切酶降解或大血管内受体清除,而NT-proBNP主要经肾脏排泄。因此临床上BNP可以制成治疗心衰的药品(如新活素),同时测定血压中的BNP或者NT-proBNP水平可以对心衰进行诊断和评估。

临床意义

BNP /NT-proBNP指标在心衰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总体上说BNP /NT-proBNP指标在急性心衰中的临床价值要大于慢性心衰的临床价值;在急性心衰中的排除截点的可靠程度要大于诊断截点的可靠程度。

冠心病心肌缺血可引起BNP/NT-proBNP的升高,主要的机制有心肌缺血缺血使心室舒缩功能障碍引起心肌牵拉,而心肌缺血缺氧本身也能刺激BNP /NT-proBNP的产生,其他因素还包括心率增快、血管收缩、抗利尿作用、心肌肥厚和细胞增生等。因此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中都会不同程度引起BNP/NT-proBNP的升高。对于ACS其主要临床意义在于协助ACS引起心衰的诊断,而对于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其主要临床意义在于预测远期死亡风险。

参看

参考文献

关于“脑钠肽”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