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牛胆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白牛胆 | 中药图典 |
白牛胆 Bái Niú Dǎn |
|
---|---|
别名 | 毛老虎、猪耳风、大力黄、白叶菊、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大刀药、白背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过山香、羊耳茶、毛茶、山白芷、大力王、白羊风、白头翁、飞扬药、观音茶、羊仔耳、白面猫子骨、壮牛浪、八面风、蜡毛香、羊耳风 |
功效作用 | 祛风散寒;行气利湿;解毒消肿。主风寒感冒;咳嗽;风湿痹痛;泄痢;肝炎;乳腺炎;痔疮;湿疹;疥癣 |
英文名 | Sheepear Inula Herb, all-grass of Sheepear Inula |
始载于 | 《泉州本草》 |
毒性 | 无毒 |
归经 | 胃经、肺经、脾经、肝经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甘、苦 |
【药 材 名】白牛胆【英 文 名】Sheepear Inula Her(羊耳菊)
【拉 丁 名】Herba Inulae Cappae(药材羊耳菊)
【别 名】毛老虎,猪耳风,大力黄,白叶菊,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大刀药,白背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过山香,羊耳茶,毛茶,山白芷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药用部位】羊耳菊的全草。本植物的根(小茅香)亦供药用。
【性味归经】辛、苦、平、无毒;①《泉州本草》:“味苦微辛,性平,无毒。”②《湖南药物志》:“辛,温,无毒。”入肝、脾、肺、胃四经;《泉州本草》:“入肝、肺、脾、胃诸经。”
【功效主治】祛风,利湿,行气,化滞。治风湿关节疼痛,胸膈痞闷,疟疾,痢疾,泄泻,产后感冒,肝炎,痔疮,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资源分布】分布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岛等地。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黄酮、甾醇和酚类等。 全草含黄酮化合物:(2R,3R)-5′-甲氧基-3, 5,7,2′-四羟基双氢黄酮、(2S)-5,7,2′,5′-四羟基双氢黄酮、7,5′,-二甲氧基-3,5,2′-三羟基黄酮,此外,尚含香豆素、甾醇、酚性物质及挥发油等。
【参考出处】《泉州本草》
白牛胆:全草入药。
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神经性头痛,胃痛,风湿腰痛,跌打肿肿痛,月经不调,白带。
名称考证
白牛胆 (《泉州本草》) ,毛老虎(《生草药性备要》)、猪耳风、大力黄(《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白叶菊(《广西中兽医药植》)、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湖南药物志》)、大刀药、白背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广西药植名录》)、过山香(《广西民间常用草药》)、羊耳茶、毛茶(《福建中草药》)、山白芷(《广东中草药》)
相关选方
①治腰腿痛:羊耳菊一两,胡枝子根六钱,大风藤三钱,当归六钱。水煎,一日二次分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②治疟疾:白牛胆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痢疾:白牛胆干叶一两。水煎泡乌糖服。 ④治溏泄:白牛胆干叶一两半。水煎服。⑤治目痛:白牛胆鲜叶一两。水煎服。(③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⑥杀灭微丝蚴:一羊耳茶二两,槟榔五钱。水煎服,连服七剂。二羊耳茶四两。水煎服,连服六至七剂。(《福建中医药》(4):1,1959) ⑦治产后伤风:羊耳菊六钱,华荆芥三钱,木芙蓉四钱,煎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⑧治胆结石及胆囊炎:羊耳菊,白花蛇舌草、牛皮消各五钱,连钱草一两,石菖蒲二钱,皂角一钱。水煎三次分服。(《常用中草药配方》) ⑨治痔疮、疥癣:羊耳菊二两。煎水洗患处。(《湖南药物志》)
原生形态
羊耳菊落叶灌木。高至1米,直立,枝条粗壮,被绵毛。单叶互生;狭矩圆形至近倒卵形,长7~10厘米,先端渐尖至钝形,边缘有小锯齿,基部浑圆至广楔形,叶面绿色,有腺点,被粗毛,背白色,密被绢毛或绵毛。头状花序顶生或近顶的腋生,组成稠密的伞房花丛;总苞片数列,矩形至广披针状,长3~7毫米,宽1毫米,被短毛,边缘膜质.成熟后反卷;花托秃裸,有窝点;舌状花冠前端每为3裂,管状花冠5裂,黄色;雄蕊5枚,花药基部矢形,有长尾;子房下位,1室,柱头2裂。瘦果长约1.5毫米,被绢毛;冠毛白色带浅黄色。花期7~8月。果期11~12月。生于荒山、丘陵、山腰以下草丛中,或灌木丛中。
|
关于“白牛胆”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