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冠唇花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滇南冠唇花 | 中药图典 |
滇南冠唇花 Diān Nán Guàn Chún Huā |
|
---|---|
别名 | 野藿香、香薷、藿香 |
功效作用 | 发表解暑;化湿和中。主风寒感冒;咳喘气急;夏月感寒饮冷;头痛胸闷;腹痛吐泻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 |
所属卷:Microtoen Prain
所属科:Labiatae
中文名:滇南冠唇花
其它中文名:霍香(景东、龙陵)、香薷(耿马、梁河)、野藿香(梁河)、“班草刚”(景颇族语)、“牙皮弯”(傣族语)。
目录 |
文献来源
Microtoena patchouli (C. B. Clarke) C. Y. Wu et Hsuan ex Hsuan (1965).
Plectranthus patchouli C. B. Clarke ex Hook. f. (1885, 1888, 1889); Microtoena cymosa Prain (1889* , 1890); M. insuavis Prain ex Dunn (1913), (1915), p. p. ; Kudo(1929), p. p. ; Doan in Lecte. (1936) p. p. ; C. Y. Wu (1959) p. p.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茎高1—2米,四棱形,被平展柔毛及倒伏小绒毛,基部半木质化,多分枝。茎叶纸质,三角状卵圆形,稀为长圆状卵圆形,长2.5-9厘米,宽2-7.5厘米,先端急尖状长尖,基部截形至近心形,边缘有具小突尖的粗锯齿,两面均被糙伏毛,在背面脉上较密;叶柄长1.5—4厘米,密被柔毛;苞叶与茎叶同形。二歧聚伞花序蝎尾状或不明显蝎尾状,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小苞片线形,长约2-3毫米。花萼小,长约2-3毫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及短硬毛,内面除萼齿外无毛,萼齿近相等,披针形,果时增大,网脉明显。花冠长约1.5厘米,内外无毛,冠管基部宽1.6毫米,口部宽约3毫米,冠檐紫色或褐色,长7毫米,先端微缺,下唇略短,长圆形,中裂片狭舌形,长0.7毫米,宽0.4毫米,侧裂片卵圆形,宽约2毫米。花盘环状,边缘微有起伏,无毛。小坚果黑褐色,平滑。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期2-3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云南西南部、南部及中部,海拔(560-)1100—2000米的林下或草坡中。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用途及功能
全草富含芳香油,入药代广藿香,治感冒风寒、喘咳气急、消化不良、气胀腹痛、肠炎痢疾、小儿腹泻以及妇科腰痛。
【功效分类】发表解暑药;化湿和中药
【性味】味辛;性微温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滇南冠唇花的全草。
|
关于“滇南冠唇花”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