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豘鱼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海豘鱼 | 中药图典 |
海豘鱼 Hǎi Tún Yú |
|
---|---|
别名 | 海狶 |
功效作用 | 肉,主瘴疟,作脯食之,皮中脂,摩恶疮、疥癣、痔瘘。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本草拾遗》 |
毒性 | 无毒 |
归经 | |
药性 | |
药味 | 咸 |
【出处】 《本草拾遗》
【拼音名】 Hǎi Tún Yú
【别名】 海狶(《临海异物志》)。
【来源】 为海豚科动物海豚的肉或皮下脂肪。
【原形态】 海豚(《纲目》)
体长2~2.4米,肥满呈圆锥形。头部较小,吻长而突出,如喙状,嘴与额交界处有V字形沟线相隔。上下颌各有齿94~100枚,齿末端尖锐,稍向后曲。耳孔极小。鼻孔1个,生于头顶部,边缘有瓣状膜,能自动开合。眼小,有黑圈。背部中央有脊鳍,前肢鳍状,形尖而狭;无后吱。尾部末端左右平展成2尾叶,成半月形鳍状。头部和躯体背面及两侧呈苍黑色,腹部白色。
【生境分布】 群栖于海中,性很活泼。我国东海、南海一带均有。
【化学成份】 肉占全身重量的38%,它含水分%,蛋白质23.5%,脂肪1.5%,灰分1.8%。肉中的肌红蛋白的N端氨基酸为甘氨酸。按含铁率计算分子量为185560。
脂肪因身体部位不同,所得油脂的性质及组成也不相同。油脂的特点在于含异戊酸,它和其它脂肪酸组成混合甘油酯,而三异戊酸甘油酯则不存在。其总脂肪酸组成如下:饱和脂酸-异戊酸:皮下脂肪3.2,头部脂肪13.9;月桂酸:皮下脂肪1.0,头部脂肪2.4;肉豆蔻酸:皮下脂肪7.2,头部脂肪12.5;棕榈酸:皮下脂肪8.6,头部脂肪11.6;硬脂酸:皮下脂肪0.8,头部脂肪0.4。不饱和脂酸-十四碳烯酸:皮下脂肪4.7,头部脂肪2.7;十六碳烯酸:皮下脂肪25.9,头部脂肪25.4;C18酸群:皮下脂肪24.1,头部脂肪15.8;C20酸群:皮下脂肪18.6,头部脂肪12.7;C22酸群:皮下脂肪5.9,头部脂肪2.6。
皮下脂肪,含高级醇2~3%,与脂肪酸化合成酯。
无论老幼海豚,其皮下脂肪中的维生素A含率都足与鳕鱼肝油相匹敌。
【性味】 《本草拾遗》:"味咸,无毒。"
【功效与作用】 《本草拾遗》:"肉,主瘴疟,作脯食之,皮中脂,摩恶疮、疥癣、痔瘘。"
【摘录】 《中药大辞典》
|
关于“海豘鱼”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