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鱼
(重定向自沙鱼)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鲛鱼 | 中药图典 |
鲛鱼 Jiāo Yú |
|
---|---|
别名 | 蜡鱼、瑰雷鱼、沙鱼、鳆鱼、溜鱼、鲛鲨 |
功效作用 | 补五脏。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本草经集注》 |
毒性 | 有毒(一说无毒) |
归经 | 脾经 |
药性 | 平 |
药味 | 甘、咸 |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 Jiāo Yú
【别名】 蜡鱼、瑰雷鱼(《南越志》),沙鱼、鳆鱼(《本草拾遗》),溜鱼(《纲目》),鲛鲨(《医林纂要》)。
【来源】 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肉。
【原形态】 体细长形,长约60厘米;前端略粗,向后渐细,腹面平。头宽。吻稍厚。前端钝。服侧位,长圆形。中等大,瞬裙平横外露;服后有小形喷水孔。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处,有鼻瓣3叶。口呈三角形,距吻端远,有唇褶,上唇褶宽扁而长,下唇裙较狭而短。齿小,多行,排列成铺石状。鳃孔6个,最后两个位于胸鳍上方。盾鳞细小。背鳍两个,形状相似;第1背鳍较大,始于腹鳍后缘上方,介于吻端至第2背鳍间;第2背鳍较小于第1背鳍,胸鳍始于第5鳃孔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腹鳍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的下方,内角较尖,后缘直。尾鳍的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端较宽。背面和上侧面呈灰褐色。侧线显著,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有许多不规则的白点。下侧面和腹面银白色。
栖于近海。以软体动物、虾、蟹及其他鱼类为食。卵胎生。
【生境分布】 分布我国黄海和东海。
【性味】 甘咸,平。
①《食疗本草》:"平。"
②《日华子本草》:"平,微毒。"
③《纲目》:"甘,平,无毒。"
④《医林纂要》:"酸咸,平。"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脾。"
②《本草撮要》:"入手大阴经。"
【功效与作用】 ①《食疗本草》:"补五脏。"
②《医林纂要》:"消肿去瘀。"
【备注】 鲨鱼的种类很多,我国沿海较常见的尚有虎鲨科狭纹虎鲨(分布南海及东海南部)、角鲨科白斑角鲨(分布东海及黄海)及姥鲨科姥鲨(我国沿海均有)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
出自A+医学百科 “鲛鱼”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9%B2%9B%E9%B1%BC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鲛鱼”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