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外气疗法/惊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医学电子书 >> 《气功外气疗法》 >> 治疗各论 >> 内科病症 >> 惊悸
气功外气疗法

气功外气疗法目录

【病因】由于病人平素气血虚弱,心气不足,突受刺激即心悸神怯而发;或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发;或因痰火内动,心气不宁而发;也有因心阳不振,饮邪上逆而致者。

症状】自觉心跳不宁,时作时止。心血不足者,兼见面色苍白,夜寐不宁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脉细弱;痰火内动者,则兼见烦躁不宁,恍惚多梦,苔黄,脉滑数;因水饮内停者,兼见胸脘痞满,眩冒吐涎,精神疲乏,苔白,脉弦滑。平掌测试检查:心前区多有密集、阻滞、麻或稀疏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按揉心俞肝俞膻中鸠尾、阑门,以开其穴。

2.以中指独立式或剑指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心俞、肝俞、膻中、鸠尾穴各6息或12息,然后导引气机收归于丹田

3.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于心前区;然后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导引经气达于指端,使气机上下平衡。

加减:心血不足者,加平掌式,用推定手法向膈俞脾俞发气6息或12息;痰火内动者加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向中脘、丰隆发气,并用拉引手法从中脘向丰隆导气;水饮停阻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胃俞三焦俞发气14息或24息,然后顺足太阳膀胱经委中导气,使上下气感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心俞、巨阙神门内关穴。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于针体,使各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服赤气功: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排除杂念。先叩齿36次,搅舌3咽,意念随之,送入丹田。再意想赤红之气,以鼻吸之,令之满口,呼气时慢慢送至心脏处,再送至下丹田,使心肾相交,周身通融,做7次或14次。适用于心血不足者。

2.摩胸呵气功:姿势如服赤气法,先叩齿、搅舌、咽津毕,左手平掌放于胸部心前区处,慢慢吸气,再缓缓呼之,口念“呵”字。做6息或12息。适用于痰火及水饮停阻者。

3.理心导气功:站位或坐位,全身放松,自然呼吸,舌抵上腭。先在胸前轻合两手,入静片刻;再两手转掌向外,两臂顺身体两侧分推至背后,手心向后,静止片刻。再翻掌向上,提至胸部两侧;然后两手平伸向前,劲在中指端;最后两手握拳似拉重物状,沿身体两侧拉向背后;再翻掌上举至胸,合掌于胸前,收功。适用于各型惊悸病人锻炼。

【病例】阎××,29岁,1983年7月15日初诊。

主诉:心慌1年。自觉心律不规则,有间歇感,胸闷不适,周身乏力,夜寐不宁,头晕目眩,精神不振。

检查: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平掌测试:心前区有密集、微麻气感。听诊: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室性早搏。

诊断:惊悸(室性早搏)。

治疗:取穴:颤中、华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经治疗2次后心慌减轻,睡眼好转。经治疗15次诸症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痊愈。

参看

32 腹痛 | 癃闭 32
关于“气功外气疗法/惊悸”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