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榆皮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榔榆皮 | 中药图典 |
榔榆皮 Lánɡ Yú Pí |
|
---|---|
别名 | 朗榆皮 |
功效作用 | 清热利水;解毒消肿;凉血止血。主热淋;小便不利;疮疡肿毒;乳痈;水火烫伤;痢疾;胃肠出血;尿血;痔血;腰背酸痛;外伤出血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植物名实图考》 |
毒性 | 无毒 |
归经 | |
药性 | 寒 |
药味 | 甘、苦 |
【英文名】Chinese Elm Bark
【拉丁名】Cortex Ulmi Parvifoliae
【来源】为榆科植物榔榆的树皮或根皮。
【植物形态】榔榆,又名:樠木(《左传》),松心木(《说文》),朗榆(《本草拾遗》),榔榆(《纲目》),小叶榆、枸丝榆、秋输、豺皮榆、田柳榆。
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胸径可达70厘米。
树皮灰褐色,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
老枝灰色,小枝红褐色,多柔毛。
单叶互生,椭圆形、椭圆状倒卵形至卵圆形或倒卵形,长1.5~5.5厘米,宽1~2.8厘米,基部圆形,稍歪,先端短尖,叶缘具单锯齿,上面光滑或微粗糙,深绿色,下面幼时有毛,后脱落,淡绿色;叶有短柄;托叶狭,早落。
花簇生于叶腋;有短梗;花被4裂;雄蕊4,花药椭圆形;雌蕊柱头2裂,向外反卷。
翅果卵状椭圆形,顶端有凹陷。
种子位于中央,长约1厘米。
花期7~9月,果期10月(浙江)。
生于平原丘陵地、山地及疏林中。
分布广西、广东、台湾、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地。
【采集】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树皮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等植物甾醇;含纤维素22.3%,半纤维素10.56%,木质素25.17%,果胶8.0%,油脂7.75%。
木材含7-羟基卡达烯醛、3-甲氧基-7-羟基卡达烯醛、曼末酮C、曼宋酮G、谷甾醇。
【性味归经】苦、寒、无毒。①《本草拾遗》: "甘,寒,无毒。"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性寒,味。"肝、肾经
①《本草拾遗》:主下热淋,利水道,令人睡。
②《纲目》:治小儿解颅。
水煎服,渣加白糖捣敷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风毒流注:榔榆干根一至二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名家论述】《本经逢原》:榔榆,性疏利,若胃寒而虚者服之,恐泄真气,良非所宜。
|
出自A+医学百科 “榔榆皮”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6%A6%94%E6%A6%86%E7%9A%AE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榔榆皮”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