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叶芦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棕叶芦 | 中药图典 |
棕叶芦 Zōnɡ Yè Lú |
|
---|---|
别名 | 扫地草、棕叶草、莽草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主治疟疾。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Tigergrass |
始载于 | 《种子植物名称》 |
毒性 | |
归经 | 胆经、肺经 |
药性 | 凉 |
药味 | 甘 |
目录 |
简介
棕叶芦 Thysanolaena maxima
科属:禾本科
别名:莽草、棕叶草、扫地草
汉语拼音:zong ye lu
英文名:all-grass of Tigergras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ysanolaena maxima (Roxb. ) Kuntze.[Agrostis maxima Roxb.]
归经:入肺、胆二经
中药化学成分:本品叶含铁、锰、铜、锌、镍、硅、钙、镁、钾等无机元素。
考证:始载于《种子植物名称》。
形态特征
多年生,杆高1-3米,不分枝。叶片宽披针形,宽3-7厘米,基部心形,具细小横脉。圆锥花序大而柔软,长30-60厘米;分枝多,纤细;小穗微小,长为小穗1/5-1/4,顶端钝,透明膜质;第一小花仅存外稃,1脉;第二小花两性,外稃具3脉,边缘疏生柔毛,成熟后此毛广开展,基盘短而无毛;小穗柄短而具关节,小穗成熟时即自关节处整个脱落。
棕叶芦,别称“莽草”“棕叶草”“大棕叶芦”。禾本科,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3米。秆直立,粗壮,不分枝。叶片扁平,广披针形,长达40厘米,一般宽4---8厘米,圆锥花序大而矛软;小穗淡黄色。长年生长在荒山野岭,山脚路边,耐瘠耐高温,在亚热带地区随处可见,常簇生成丛,一兜可长工数十支。在肥松地带其叶子可达50厘米,宽12厘米,是一种野生粗长禾本科植物,其味清香,人们常以其叶裹粽,故俗称粽叶,内含营养尚未查明。
分布
分布华南和西南;印度及印度尼西亚也有。多生于灌木林,山坡和山谷中。杆坚实可作篱笆,也供造纸,叶可裹粽子;干花序作扫帚及刷子。
经济价值
成本低廉。棕叶芦来源广,野生漫山遍野,易于采集,把山间的棕叶芦植株块根移植栽培极易成活。一般不用施肥也可达亩产6000千克,若稍施肥土,则可达10000千克。其三,棕叶既可防泻,又可作青饲料使用,因其四季常青,可解冬季无青饲之难题。。若人工栽培,稍施肥水,其叶片相当柔软,比一般草料还好。若种植一亩棕叶便可饲养一百只母兔。其四,对于特困地区农民群众解困脱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致富脱贫的一条捷径。
|
关于“棕叶芦”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