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连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地黄连 | 中药图典 |
地黄连 Dì Huánɡ Lián |
|
---|---|
别名 | 假苦楝、矮秃秃、千年矮、鸡血散、小罗伞、白花矮陀陀、七匹散、金丝岩陀、土黄连、滇地黄连、铁冬青、思茅地黄连、金丝矮陀、雅害黑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治感冒高热,疟疾,肺炎,咳喘,吐血,胃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云南中草药》 |
毒性 | 有毒 |
归经 | |
药性 | 凉 |
药味 | 苦 |
【出处】 《云南中草药》
【拼音名】 Dì Huánɡ Lián
【别名】 假苦楝、矮秃秃、千年矮(《广西中药志》),鸡血散、小罗伞(《广西药植名录》),白花矮陀陀、七匹散、金丝岩陀、土黄连(《云南中草药》),滇地黄连、铁冬青、思茅地黄连(《文山中草药》),金丝矮陀(《云南思茅中草药选》),雅害黑(傣名)。
【来源】 为楝科植物滇黔地黄连的全株。全年可采。
【原形态】 矮小灌木,高约20厘米。茎直立,少分枝。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总轴连柄,长5~7厘米;小叶5~7,顶生小叶具柄,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侧生小叶无柄,基部一对最小,倒卵形或近圆形,长0.5~1厘米,全缘。聚伞花序腋生;苞片长三角形,被短毛;花柄短,上有肉质短刺;萼钟状,5深裂,披针形,长约2毫米;花冠白色,长达2厘米,内面被稀疏的长柔毛,5裂,裂片卵圆形,先端短尖,带紫红色;雄蕊的花丝筒顶端撕裂状;子房上位,5室,被长柔毛,柱头头状。蒴果扁球形,具5钝棱,被柔毛。基部有宿存的花萼;种子扁平。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谷林下。分布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性味】 苦。凉,有毒。
①《文山中草药》:"苦,寒。"
②《云南中草药选》:"根:微苦,平,有小毒。"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治感冒高热,疟疾,肺炎,咳喘,吐血,胃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②《广西药植名录》:"活血,治病后虚弱、风湿骨痛、跌打内伤、咳嗽、吐血、哮喘、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浸酒。外用:捣敷。
【注意】 《云南中草药》:"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多。"
【附方】 ①治胃痛:白花矮陀陀五分。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②治气胀腹痛,恶性疟疾:白花矮陀陀根五分,草果为引,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③治伤风感冒,高热不退,胃痛,风湿关节痛:金丝矮陀二至三钱。水煎服。(《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
关于“地黄连”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