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毛菊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风毛菊 | 中药图典 |
风毛菊 Fēnɡ Máo Jú |
|
---|---|
别名 | 八棱麻、八楞麻、三棱草、八面风 |
功效作用 | 祛风活络,散瘀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温 |
药味 | 辛、苦 |
科属名:菊科风毛菊属
拉丁学名:Saussurea japonica
性状:多年生草本
株高:高50-100厘米
花期:夏(6-8月)
耐寒性:耐寒(- 5℃以上)
耐阴性:阳性
分布:分布: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在俄罗斯也有分布。
习性:生于沙质地、灌丛、山坡。极耐寒,忌酷热,喜阳光充足,喜凉爽,耐贫瘠。喜非酸性土壤。
目录 |
形态特征
毛菊为二年生草本,植株高3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纵棱,疏被细毛和腺毛。基生叶具长柄,叶片长椭圆形,长20~35厘米,通常羽状深裂,顶生裂片长椭圆状披针形,侧裂片7~8对,狭长椭圆形,两面均被细毛和腺毛;茎生叶由下自上渐小,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羽状分裂或全缘,基部有时下延成翅状。头状花序直径1~1.5厘米,密集成伞房状;总苞筒状,外被蛛丝状毛,长8~12毫米,宽5~8毫米,总苞片多层,外层较短小,顶端圆钝,中层和内层线形,顶端具膜质圆形的附片,背面和顶端通常紫红色;花管状,紫红色,长10~14毫米,顶端5裂。瘦果长椭圆形,长约4毫米,冠毛2层,外层较短,糙毛状,内层羽毛状。花期6~8月。
地理分布
生于低山坡、丘陵地草丛中或路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及内蒙古、云南等省区。
采收加工
于7月左右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
干燥全草茎为类圆形,粗壮,长60~100厘米,粗者径约9毫米,棕色,有明显纵棱,茎上叶痕明显;质坚而轻,折断面髓部白色,中空。叶多脱落,完整叶片暗绿色或棕色,长椭圆形或狭披针形,羽状分裂或全缘,具长柄。全体被细毛。气弱,味苦。以身干、质嫩、枝叶较完整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散瘀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腰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3~5钱,水煎或泡酒服。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出自A+医学百科 “风毛菊”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9%A3%8E%E6%AF%9B%E8%8F%8A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风毛菊”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