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莽草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石莽草
Shí Mǎnɡ Cǎo
别名 石辣蓼、头花蓼、小红藤、太阳草、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铜草、小红草、省订草、红岩花叶、雷公须、火眼丹、水绣球、草石椒、太阳花、省丁草、铜矿草、青影子、小红蓼、骨虫草、沙滩子
功效作用 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治痢疾肾盂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英文名  
始载于 广西中药志
毒性 无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石莽草 (《广西中药志》)

【汉语拼音】shi mang cao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

中药化学成分】头花蓼全草含苯甲醛(benzaldehyde),乙酸(acetic acid),24-羟基二十四烷-3-酮(24-hydroxytetracosanone-3),29-羟基二十九烷-3-酮(29-hydroxynonacosanone-3),β-谷甾醇 (β-sitosterol),没食子酸(gallic acid)[1]。

异名】石辣蓼(《广西中药志》),头花蓼、小红藤(《广西植物名录》),太阳草(《云南中草药》),满地红、四季红、火溜草(《文山中草药》),红花地丁、绣球草、惊风草、小铜草、小红草(《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科植物头花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头花蓼 ,多年生草本。茎蔓延,先端斜升向上,表面红色,节处着生柔毛。叶互生,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缘毛,边缘及叶背往往带红色;叶柄带红色,长约1~3毫米,基部具耳,包茎托叶鞘状,先端平整,被长柔毛。总状花序直立,近球形;花被淡红色,5深裂,裂片椭圆形,先端略钝,长约2毫米;雄蕊8,花丝白色,透明,腺体黄绿色,长圆形,位于花丝基部,花药淡蓝色;子房上位,绿黄色,表面光滑,花柱上部3裂,柱头球形。瘦果包于宿存的花技内,卵形,具3棱,光滑无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生于岩石上。分布我国西南部。

【采集】9~10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理药性

【药理】抗感染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细胞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药性】苦,辛,凉

①《贵州草药》:"性平,味酸,微苦。"

②《广西中草药》:"味苦,辛,性平,无毒。"

③《云南中草药》:"酸,凉。"  

功效

【功用主治】解毒散瘀,利尿通淋。治痢疾肾盂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①《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散瘀止痛。治风湿,跌打。"

②《广西中草药》:"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无名肿毒。"

③《云南中草药》:"清热利尿,通淋。"  

用法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熬膏涂。

【宜忌】《广西中药志》:"孕妇及无实热者忌用。"

【选方】①治风湿痛:石莽草煎水蒸洗。(《广西中药志》)

②治痢疾:石莽草二两,水煎,日分二次服。(《广西中草药》)

③治血尿、膀胱炎:鲜太阳草一两,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则加背蛇粉一分,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④治疮疡、麻风溃烂:石莽草一斤,九里明五两,爬山虎五两,桉树叶五两。水煎成膏,加梅片二钱搅匀。涂患处,每日一次。(《广西中草药》)

⑤治肾盂肾炎尿道结石,跌打损伤:头花蓼五钱至一两,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⑥治跌打瘀肿:石莽草打烂,酒炒外敷。(《广西中药志》)

⑦治尿布疹、黄水疮:鲜太阳草煎水,洗患处。(《文山中草药》)

⑧治烂疮:石莽草、爬山虎、九里明各适量,水煎,洗患处。(《广西中草药》)

关于“石莽草”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