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苏梗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白苏梗
Bái Sū Gěnɡ
别名  
功效作用 顺气消食;止痛;安胎。主食滞不化;胀痛感冒胎动不安
英文名 Stem of Common Perilla
始载于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毒性 无毒
归经 肺经脾经
药性
药味

中药大辞典》:白苏梗

【出处】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拼音名】 Bái Sū Gěnɡ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

【生境分布】 产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 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形,四边有槽,表面黄绿色,易折断;断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残留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不整,黑绿色,背面较淡,两面均具白色毛。气香,味微苦辛。以茎老、干燥、无根叶杂质、气味芳香者为佳。

【性味】 《滇南本草》:"味辛,性温,无毒。"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肺、脾二经。"

【功效与作用】 顺气,消食,止痛,安胎。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①《滇南本草》:"补中益气。"

②《安徽药材》:"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安胎。"

③《四川中药志》:"下气宽胸,行里化痰,消食。治胸闷噎膈反胃及心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

【备注】 本品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并通称为苏梗。参见"紫苏梗"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苏梗

【出处】 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拼音名】 Bái Sū Gěnɡ

【英文名】 Stem of Common Perilla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on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0.5-2m。茎直立,钝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长柔毛。叶对生;地柄长3-5cm,背腹扁平,密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上面被疏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长1.5-15cm,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外被红褐色腺点,边缘膜质;花梗密被柔毛;花萼钟形,10脉,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结果实增大,萼桅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中齿较小,下唇比上唇稍长,2齿,齿皮针形;花冠通常白色,冠筒短,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雄蕊4,前对稍长,离生,插生喉部,花药2室;花柱先端2浅裂;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形,四边有槽,表面黄绿色,易折断;断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残留的叶片,皱缩、卷曲或破碎不整,黑绿色,背面较淡,两面均具白色毛。气香,味微苦辛。

以茎老、干燥、无根叶杂质、气味芳香者为佳。

【药理作用】 白苏梗注射液分别以0.1g(生药)/只、0.2g(生药)/只、0.4g(生药)/只0.6(生药)/只给小鼠腹腔注射,连续4d,能激发动物子宫内膜碳酸酐酶活性增长,而且随所给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孕酮作用相似[1]。

【性味】 味辛;性温

【功效与作用】 顺气消食;止痛;安胎。主食滞不化;胀痛感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补中益气。

2.《安徽药材》: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安胎。

3.《四川中药志》:下气宽胸,行里化痰,消食。治胸闷,噎膈反胃及心腹痛。

【摘录】 《中华本草》

关于“白苏梗”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