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楠木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白楠木 | 中药图典 |
白楠木 Bái Nán Mù |
|
---|---|
别名 | 美人柴、粘柴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润燥通便。主烫伤;大便秘结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凉 |
药味 | 辛、甘 |
【拼音名】 Bái Nán Mù
【别名】 美人柴、粘柴
【来源】 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刨花润楠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hilus pauhoi Kanehira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用宽刨刀刨成宽约4cm的薄片,晒干备用。
【原形态】 刨花润楠乔木,高6.5-20m,直径达30cm。小枝绿带褐色,干时常黑色,无毛或新枝基部有浅棕色小柔毛;顶芽球形至近卵形,鳞片密被棕色或黄棕色小柔毛。叶常集生小枝梢端;叶柄长1.2-1.6(-2.5)cm;叶片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间或倒披针形,长7-15(-17)cm,宽2-4(-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尖头稍钝,基部楔形,革质,下面浅绿色,嫩时除中脉,侧脉外密被灰黄色贴伏绢毛,老时仍被贴伏小绢毛。聚伞状圆锥花序生当年枝下部,约与叶近等长;花两性;花梗纤细,长8-13mm;花破裂片6,卵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6mm,先端钝;能育雄蕊9,无毛,花药4室,第3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退化雄蕊长约1.5mm;子房近无毛,近球形,花柱较子房长,柱头小,头状。果实球形,直径1-1.3cm,熟时黑色。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土壤湿润肥沃的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 种子含油0.9%,内有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树皮含树脂。
【性味】 甘;微辛;凉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冷开水浸泡,取液涂;或用浸液灌肠通便。
【摘录】 《中华本草》
|
关于“白楠木”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