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头鸡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屈头鸡 | 中药图典 |
屈头鸡 Qū Tóu Jī |
|
---|---|
别名 | 树屈头鸡 |
功效作用 | 清热利咽;润肺止咳。主感冒发热;咽喉疼痛;咳嗽;哮喘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有毒 |
归经 | |
药性 | 平 |
药味 | 甘、苦 |
【别名】树屈头鸡
【来源】白花菜科山柑属植物屈头鸡Capparis versicolor Griff.[C. Koi Merr. et Chum],以根及果实入药。秋季采果,晒干;根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植物形态】保亭槌果藤 蔓性灌木。无毛或幼枝被柔毛;枝和小枝有下弯的刺,刺坚硬,尖端暗黑色。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幼时被微柔毛;叶片纸质,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或急尖而钝头,基部宽楔形而稍圆,全缘。伞形花序腋生或顶生,具花2-4朵,有香气;花梗长2-3cm;萼片4,外面2片圆卵形,内面2片椭圆形,长8-10mm;花瓣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长于萼片;雄蕊约60个,花丝长约2.5cm;子房椭圆形或卵圆形,子房柄长达5cm。果球形,直径3-5cm,近梗部有浅脉棱。种子肾形,长1.5-2.5cm,宽1-1.5cm。花期夏季。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果1~2枚,果有毒,不可过量,防中毒。;根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备注】(1)果有毒,不可过量,防中毒。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屈头鸡.《广东中药志》
【来源】 为白花菜科槌果藤属植物保亭槌果藤 Capparis versicolor Grill. [C. koi Merr. et Chun]的干燥成熟果实或种子。
【原植物】 保亭槌果藤为攀援灌木;枝有下弯的硬刺,嫩枝被微柔毛。叶纸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8厘米,顶端短尖,钝头,基部楔尖;侧脉每边5~8条;叶柄长5~10毫米,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夏季开花;花有香气,常2~4朵排成顶生和腋生的伞形花序,稀为单生花,总花梗很短;花梗长2~3厘米,无毛;萼片4枚,外面2片圆卵形,里面2片椭圆形,长8~10毫米;花瓣4片,白色或淡红色,倒卵形;雄蕊多数,远比花瓣长;子房1室。浆果大,卵球形,直径3~5厘米,果皮厚约3毫米,表面粗糙,常有槽纹。种子近肾形,长1.5~2.5厘米,灰褐色。 生于中海拔林中,常攀援于树上。分布于我省及广西、海南等省区。越南、缅甸、马来西亚亦有分布。
【产地】:广东省广宁、怀集县。此外,粤北、粤东地区有产。
【采收加工】 冬季采收。摘取成熟果实,置沸水中稍烫,捞起,晒干。在我省药材市场上,原个干燥果实称为“屈头鸡”;剥除果壳,取出的干燥种子称为“马槟榔”。
【性状】:(1)屈头鸡:原个果实宽卵圆形,长3.5~5厘米,直径3~4厘米,先端凸起微尖,基部有明显的果梗脱落残痕,凹陷略呈洞状,宽达5毫米左右。表面黄棕色至黄褐色,密布细粒状突起,有3~4条微凹陷的纵沟,略对等地由基部伸向顶部。果皮厚2~3毫米,质硬而脆,内表面淡棕黄色,粘附有淡黄色絮络状果肉。种子2枚,常与果皮分离。 果皮气无,味淡。 (2)马槟榔:种子呈扁圆形,宽2~2.5厘米。表面常粘附黄白色果肉,刮除果肉可见种皮暗褐色,稍厚而硬,打破后可见种仁黄白色,略光滑,扁圆肾形,宽1.5~2厘米,厚约5毫米,胚根位于外围,突出如鸟嘴状,子叶在中央盘卷,形状极似鸡的胚胎,故有“屈头鸡”之名。种仁微具油脂臭气,味微苦涩而后甘凉,稍似橄榄样回甘味。
【质量要求】:屈头鸡以原个无破、体重者为佳。马槟榔以种仁黄白色、不泛油、味甘浓者为佳。
【包装贮藏】:屈头鸡用竹篓或蒲袋装载,存放于干燥处;马槟榔用木箱或麻袋装载,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炮制】 屈头鸡:整理洁净,用时打破。 马槟榔:整理洁净。
【医疗用途】
性味:甘,寒;有小毒。
归经:归肺、胃经。
用法与用量:3~6克,生嚼或水煎服。
【来源】《广东中药志》
|
关于“屈头鸡”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