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骨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鹳骨 | 中药图典 |
鹳骨 Guàn Gǔ |
|
---|---|
别名 | 原动物白鹳、冠雀、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鹤、老鹳、捞鱼鹳 |
功效作用 | 解毒;止痛。主痨瘵;腹痛;喉痹;蛇咬伤 |
英文名 | Stork bone |
始载于 | 《名医别录》 |
毒性 | 无毒 |
归经 | 肺经、脾经 |
药性 | 寒 |
药味 | 甘 |
目录 |
鹳骨 (《别录》)
来源
为鹳科动物白鹳的骨胳。
考证
出自《名医别录》。
1.陆玑《诗疏》:鹳,鹳雀也,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卵如三升杯。2.陶弘景:鹳亦有两种,似鹄而巢树者为白鹳,黑色,曲颈者为乌鹳,今宜用白者。
动物形态
白鹳(陶弘景),又名:冠雀(《后汉书》),鹳雀、负釜、黑尻、背灶、皂裙(陆玑《诗疏》),鹳(《别录》),老鹳、捞鱼鹳。体长约120厘米。嘴形粗健,长直而略侧扁,角黑色,先端渐形尖细,色亦较淡。虹膜淡粉红而外圈黑色;眼周及颏囊的裸出部朱红。全体大多白色;肩羽、翼上覆羽、初级和次级飞羽均呈光辉黑色,大部分外翈呈银辉色。脚长,暗红色,胫下部裸出;趾长居中,向前三趾的基部有蹼相连着,后趾位置不较他趾为高,爪短钝。活动于开阔沼泽和潮湿草地上,夜宿高树,常集群生活。繁殖于我国北方地区,至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越冬。
性味
①《别录》:"味甘,无毒。" ②《药性论》:"大寒。"
功用主治
①《别录》:"主鬼蛊诸疰毒,五尸心腹疾。"
②《药性论》:"治尸疰、鬼疰腹痛。炙令黄,末,空心暖酒服方寸匕。"
③《本草拾遗》:"脚骨及嘴主喉痹,蛇虺咬,及小儿闪癖,大腹痞满,并煮汁服之,亦烧为黑灰饮服。"
选方
治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鹳骨三寸,雄黄、莽草、丹砂(一作'丹参')、牡蛎(一作'牡丹')各四分,藜芦、桂心、野葛各二分,斑猫十四枚,巴豆四十枚,蜈蚣一枚,芫菁十四枚,上十二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以知为度。(《千金方》鹳骨丸)
用药禁忌
《本草拾遗》“秃人毛发,沐汤中不少许,发尽脱,亦不更生。”
|
出自A+医学百科 “鹳骨”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9%B9%B3%E9%AA%A8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鹳骨”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