鸐雉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鸐雉 | 中药图典 |
鸐雉 Dí Zhì |
|
---|---|
别名 | 翟、山雉、翟鸡、山鸡、鸐鸟 |
功效作用 | 补中益气;平喘。主气虚喘促;体虚乏力 |
英文名 | Long-tailed Pheasant |
始载于 | 《食疗本草》 |
毒性 | 小毒 |
归经 | 肺经、脾经 |
药性 | 平 |
药味 | 甘 |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纲目》:翟,美羽貌。雉居原野,翟居山林,故得山名。大者为鹅。山鸡有四种,名同物异,似雉而尾长三、四尺者,翟雉也;似翟雉而尾长五、六尺,能走且鸣者,钨雉也,俗通呼为翟矣。其二则敝雉、锦鸡也。乔、翟皆勇健,自爱其尾,不入丛林,雨雪则岩伏木栖,不敢下食,往往饿死。故师旷云,雪封枯原,文禽多死。共肉皆美于雉。二十画
【拼音名】 Dí Zhì
【英文名】 Long-tailed Pheasant
【别名】 翟、山雉、翟鸡、山鸡、鸐鸟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雉科动物长尾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yrmalicus reevesii(Gray)
【原形态】 长尾雉,体长约150cm。雉者羽色华丽。头和颈白色;自额贯眼以至后项,围以1道黑圈;眼下有一白斑。上体棕黄,各羽具黑色的狭缘;翼上覆羽白色,有黑色和栗色羽缘;次级飞羽白色,有黑色和栗色羽缘; 翼上覆羽白色,有黑色和栗色羽缘;次级飞羽黑褐色,有白斑,羽端棕黄色;初级飞羽暗褐色,缀以白或棕色的斑点;尾羽20枚,中央2对特长,呈银白色,具多数黑色和栗色相并的横斑,羽缘转为桂红色。喉与胸间横亘黑带;胸与胁的羽白色,杂以黑斑,并有浓栗色的阔边;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均黑色。雌鸟羽色暗淡,尾短。虹膜红褐色;嘴短而坚,基部带绿脚短而健,脚、趾及爪均角褐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多林的高山中善奔驰与飞翔。常成群。食性为植物性,主要吃柏树种子、豆尖和蔬菜等。巢营于草丛或灌木丛中每窝产卵7-8枚,卵壳为油灰色或橄榄色。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北部及中部山区。
【性味】 味甘;性平;小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或炙食。
【注意】 《食疗本草》:“食这发五痔。和荞麦面食之生肥虫。”
2.《纲目》:炙食,补中益气。
【摘录】 《中华本草》
|
关于“鸐雉”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