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绳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野火绳
Yé Huǒ Shénɡ
别名 子金根、小白药、小火绳、澜沧扁担杆
功效作用 止血接骨;生肌;解毒。主外伤出血;刀枪损伤;骨折;疮红肿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火绳

【拼音名】 Yé Huǒ Shénɡ

【别名】 子金根、小白药、小火绳、澜沧扁担杆

【来源】 椴树野火绳Grewia lantsangensis Hu,以内皮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涩、微苦,凉。

【功效与作用】 收敛止血,生肌,接骨

外伤出血:研末外敷。

刀枪伤、疮红肿: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冷开水调敷。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野火绳

【拼音名】 Yé Huǒ Shénɡ

【别名】 子金根、小白药、小火绳、澜沧扁担杆。

【来源】 药材基源:为椴树科植物毛果扁担杆的根白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rewia eriocarpa Juss.[G.lantsangensis Hu]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挖取根部,剥取根皮,除去栓皮,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毛果扁担杆 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嫩枝被灰褐色星状软茸毛。叶互生;时柄长5-10mm;托叶线状披针形,长5-10mm;叶片纸质,斜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6-13cm,宽3-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偏斜,斜圆形或斜截形,上面散生星状毛,干后变黑褐色,下面被灰色星状软茸毛,边缘有细锯齿;三出脉的两侧脉上升达叶长的3/4,中脉上半部有侧脉3-4对。聚伞花序1-3枝腋生,长1.5-3cm,花序柄长3-8mm;花柄长3-5mm;苞片披针形;花两性;萼片狭长圆形,长6-8mm,内外两面均无毛;花瓣长3mm;腺体短小;雌雄蕊柄被毛;雄蕊离生,长短不一,比萼片短;子房被毛,花柱有短柔毛,柱头盾形,4浅裂或不分裂。核果近球形,直径6-8mm,被星状毛,有浅沟。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半山坡草丛和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涩;微苦;凉

【功效与作用】 止血;接骨;生肌;解毒。主外伤出血;刀枪损伤;骨折;疮疖红肿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关于“野火绳”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