蠵龟筒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蠵龟筒 | 中药图典 |
蠵龟筒 Xī Guī Tǒnɡ |
|
---|---|
别名 | 鼋皮、蟕蠵壳、蟕蠵甲、鼊皮 |
功效作用 | 滋阴潜阳;清热解毒。主气管炎;肝硬化;风湿痹痛;目赤肿痛 |
英文名 | Turtle scales |
始载于 | 《本草纲目》 |
毒性 | 无毒 |
归经 | 肝经、肾经 |
药性 | 平 |
药味 | 甘、咸 |
《中药大辞典》:蠵龟筒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Xī Guī Tǒnɡ
【别名】 鼋皮(《日华子本草》),蟕蠵壳、蟕蠵甲(《本草图经》)。
【来源】 为海龟科动物蠵龟的皮及鳞甲。
【原形态】 蠵龟(《纲目》),又名:灵龟(《尔雅》),蠵、灵蠵(《汉书》),觜蠵(《汉书》应劭注),鼋鼍(《吴都赋》),蚼虾(《交州记》),赑屃(《纲目》)。
体长达1米余。背部及腹部均有坚硬的鳞甲,头部有对称的鳞片,前额鳞为2对。头较大,上颌钩曲。背面鳞甲呈平铺状,褐色;颈鳞甲短宽;脊鳞甲6枚,第6枚最大;肋鳞甲每侧5或6枚,第一枚最小,第3、4枚大,第5枚一般与第6枚相联。幼时背部具3强棱,成长后逐渐不显。缘鳞甲每侧11枚,臀鳞甲1对。腹面呈黄色。四肢均呈扁平之叶状,前肢大,后肢较小,其内侧各有2爪。尾短。栖于温、热带海洋中。以鱼、虾、蟹等为食。
本动物的血(蠵龟血)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分布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沿海一带。
【药理作用】 蠵龟胆汁对小鼠肉瘤-180抑制率为30~50%,艾氏癌实体型为20~30%,对L-615及艾氏癌腹水型则无作用。
【性味】 《纲目》:"甘咸,平,无毒。"
【功效与作用】 ①《日华子本草》:"治血疾及中刀箭毒,煎汁饮。"
②《纲目》:"解药毒。"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蠵龟筒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1.《临海异物志》:(蠵龟)其形如龟。鳖身,其甲黄点名有光,广七、八寸,长二、三尺,彼人以乱瑇瑁。肉味如鼋,可食。卵大如鸭卵,正圆,生食美于鸟卵。
2.《山海经》郭璞传:蠵、觜蠵,大龟也。甲有文彩,似瑇瑁而薄。
【拼音名】 Xī Guī Tǒnɡ
【英文名】 Turtle scales
【别名】 鼊皮、蟕蠵壳
【来源】 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蠵龟的板及掌。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etta caretta gigas Deraniyagala
【原形态】 蠵龟,体长1100-200cm。头较大,宽约25cm。上、下颌均具极强的钩状喙。头部背面具有对称的鳞片,前额鳞2对,幼体背部具3条强棱,成体背部无棱。背部表面覆以角棋逢对手或称角质盾片,呈平铺状排列,颈角板1块短宽,椎角板6块;第6块最大。肋角板每侧5或6块,第1块最小;第3、4块最大。缘角板每侧11块。臀角板1对较缘角板大。背甲后缘略呈锯齿状,腹甲较平坦,每侧甲桥处有下缘角板3块。外层的角板沿中线两侧成对排列着较小的喉角板、肱角板、胸角板依次渐宽;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渐狭。四肢扁平呈鳍足状;前肢大,后肢小,内侧各有2爪,长成后或具1爪。尾短。背部棕红色或褐红色,有不规则的土黄色或褐色斑纹,腹部柠檬黄色或黄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温、热带海洋中以鱼虾、蟹及软体动物等为食。7-8月为繁殖季节,生殖时到沿海沙滩,于晚间产卵在沙坑内,每穴内产卵130-150枚,卵白色,球形,径约40mm,1年可产卵2-3次,卵经45-60d自然卵化,稚龟即能破壳而出,爬向大海。
资源分布: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药理作用】 蠵龟胆汁对小鼠肉瘤-180抑制率为30-50%,艾氏癌实体型为20-30%,对L-615及艾氏癌腹水型则无作用。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功效与作用】 滋阴潜阳;清热解毒。主气管炎;肝硬化;风湿痹痛;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炖煮,15-30g;或浸酒。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洽血疾及中刀箭毒,煎汁饮。
2.《纲目》:解药毒。
【摘录】 《中华本草》
|
关于“蠵龟筒”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