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果蕨贯众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荚果蕨贯众 | 中药图典 |
荚果蕨贯众 Jiá Guǒ Jué Guàn Zhònɡ |
|
---|---|
别名 | 野鸡膀子、小叶贯众、黄瓜香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杀虫,止血。用于蛲虫病、虫积腹痛、赤痢便血、子宫出血、湿热肿痛。 |
英文名 | Rhizoma Matteucciae Struthiopteris |
始载于 | 《本草图经》 |
毒性 | 小毒 |
归经 | |
药性 | 寒 |
药味 | 苦 |
【荚果蕨贯众的功效介绍】:
荚果蕨贯众 RhizomaMatteucciaeStruthiopteris (英) Ostrich- featherFernRhizome
【别名】 野鸡膀子、小叶贯众。
【来源】 为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Todaro 的根茎及叶柄基部。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lm。
叶簇生,二型,营养叶矩圆倒披针形,长45~90cm,宽14~25cm,二回羽状深裂,下部有10多对羽片,向下逐渐缩小成耳状,叶柄短;孢子叶较短,叶柄较长,一回羽状,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荚果状,盖住孢子囊群。
生于林下或山谷阴湿处。
产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四川、西藏。
【采制】 春、秋季采收,削去地上部分,晒干。
【性状】 本品呈圆纺锤形或歪椭圆形,长10~15cm,直径6.5~8cm,密布叶柄基部,顶端可见黄棕色膜状鳞片。
叶柄基部扁三棱形,上宽下细,向内弯曲;表面黑棕色,微有光泽,背面有纵棱5~6条,中间 l 条明显隆起,有的上端可见1~2条呈飞鸟形皱纹,腹面亦有纵棱;质硬,横切面外皮黑色,内面淡棕色,有线形维管束2个,排成八字形。
基部根茎外露。
味微涩。
【化学成分】 含羟基促脱皮甾酮(ecdysterone)以及脂肪酸,其中以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为主。
【性味】 性微寒,味苦。
考证
本品为贯众品种之一,《本草图经》在贯众条下注云:“今陕西河东州郡及荆襄间多有之,而少有花者,春生苗赤,叶大如蕨,茎杆三棱,叶绿色似小鸡翎……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黑须毛,又似老鸱。”并附有淄州贯众图。根据分布及形态记述和附图所示,其原植物与荚果蕨相符。但也有人认为是蹄盖蕨属(Athyrium)或鳞毛蕨属(Dryopteris)植物。
科属分类
球子蕨科
拉丁文名
Rhizoma Matteucciae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800-3200m的高山林下。
采收和储藏
春、秋季采挖,削去叶柄、须根,除净泥土,晒干或鲜用。
资源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用药禁忌
孕妇慎服。
动植物形态
植株高约90cm。根茎直立,与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鳞片。叶簇生,二型,有柄;营养叶长圆倒披针形,长40-90cm,宽15-25cm,叶轴和羽轴偶有棕色柔毛,二回深羽裂;下部10多对羽片向下逐渐缩短成小耳形,中部羽片宽1.2-2cm;裂片边缘浅波状或顶端具圆齿;侧脉单一。孢子叶较短,直立,有粗硬较长的柄,一回羽状,纸质;羽片向下反卷成有节的荚果状,包围囊群。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侧脉分枝的中部,成熟时汇合成条形;囊群盖膜质,白色,成熟时破裂消失。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杀虫药;止血药
生药材鉴定
1.性状鉴别 本品呈倒卵形或长圆形,上部钝圆,下部稍尖,稍弯曲,长10-16cm,直径在4-7cm;棕褐色;全体密被叶柄残基、须根和少量鳞片。叶柄残基上部扁平,向下渐窄,背部隆起,中央有1条纵棱,近上端可见“V”或“M”形突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有黄白色小点(分体中柱)2个,呈“八”字形排列。叶柄基部生有1-3条须根,多分支,有时具棕色绒毛。气微而特异,味涩。
2.显微鉴别 根茎(直径1.3cm)横切面:表皮常脱落,最外面为数列至10余列厚壁细胞,分体中柱10余个,断续环状排列。内皮层明显。木质部由多角形管胞组成;周围为韧皮部;薄壁组织中有大形裂隙,细胞内充满细小淀粉粒。
叶柄基部横切面:分体中柱2个,呈八字形排列;内皮层明显;木质部两端呈弯钩状折叠;周围为韧皮部。维管束周围可见棕褐色的分泌细胞。
性味
苦;微寒;有小毒
中药化学鉴定
薄层色谱:取样品粗粉5g,在沙氏提取器中,用氯仿回流提取3小时,回收氯仿至20ml供点样用。以β-蜕皮激素为对照品。用硅胶G(上海荧光化学厂)铺板105℃活化1h。以氯仿-甲醇(9:1)展开,展距15cm。用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雾,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相应位置处均显蓝色斑点。
药材基源
为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的根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大剂量可用至5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
|
关于“荚果蕨贯众”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