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花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胭脂花 | 中药图典 |
胭脂花 Yān Zhi Huā |
|
---|---|
别名 | |
功效作用 | 祛风定痫;止痛。主癫痛;头痛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平 |
药味 | 辛 |
中药材.版本一
【药 名】:胭脂花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报春花科植物胭脂花的全草。
【功 效】:祛风、止痛。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12克。
【别 名】:段报春(《内蒙古植物志》)、套日格一哈布日西乐一其其格(蒙古族语)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吉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
【拉丁名】:胭脂花 Primula maximowiczii Regel
【考 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特征 叶基生,莲座形;叶形长圆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花莛粗壮,直立,高25— 50cm。有1—3轮伞形花序,每轮有花4-16朵。花冠暗红色,筒长约1.5cm,裂片长圆形,全缘,通常反折。花期6月。
中药材.版本二
【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拼音名】Yān Zhi Huā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胭脂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mula maximowiczii Regel
采收和储藏:5~6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无粉。根茎短,具多数长根。叶基生;叶柄具膜质宽翅,通常甚短,有时与叶片近等长;叶倒卵次椭圆形、狭椭圆形至倒披针形,连柄长6-25cm,宽2-4c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边缘具细锯齿,稀近全缘,中肋稍宽,侧脉纤细,不明显。花葶粗壮,高20-70cm;具伞形花序1-3轮,每轮有花6-20朵;苞片披外形,长3-7mm,先端渐尖,基部相互连合;花梗长1-4cm,无毛,通常下弯;花萼狭钟状,长6-10mm,分裂达全长的1/3,裂片三角形,边缘具腺状小缘毛;花冠暗红色,冠筒管状,裂片长圆形,全缘,通常反折贴于冠筒上;长花柱花:冠筒长11-13mm,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下部,距基部4-5mm,花柱长近达冠筒口;短花桂花:冠筒长4-19mm,雄蕊着生于冠筒上部,花药先端距筒口约2mm,花柱长3-4mm。蒴果圆柱形,伸出萼外,直径4-6mm。种子黑褐色,具网纹。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亚高山草甸上或山地林下、林绿及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须状根多而粗壮,表面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矩圆状倒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连柄可长达25cm,宽约4cm,先端纯圆,基部下延渐狭成柄,边缘具细牙齿,叶面黄绿色;质脆,易碎。花葶长短不一,黄棕色、暗红紫色或紫色;有时可见伞形花序,1-3轮;花紫红色。气微,味淡。
【性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风定痫;止痛。主癫痛;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有止痛、祛风功能。用于癫痫头痛。
【摘录】《中华本草》
植物.胭脂花
胭脂花,学名紫茉莉,属紫茉莉料。因花朵紫红,香如茉莉,因而得名。又因为其花傍晚开放,馨香宜人, 在北方一些地方,也被称为“夜来香”。 胭脂花不仅幽香,其种子和叶尚有美容、清热和解毒的功效。种子成熟时,外观黑色如球形,内呈白色。美容时可采取成熟种子若干,研成粉末,去皮后取粉搽脸,可除面斑等,使面部光洁、白皙,收美容之功效。 另外,手面上生有水泡疮时,亦可取粉加水调匀抹于患处,收除湿解毒之功效。当皮肤创伤或行痈疮时,摘取胭脂花鲜叶数片,捣烂敷于创处患处即可。该花为多年生草花,也可作一年生栽培,春夏之际播种,两月左右即可放花。且一旦播种,年年花开不绝。花期在6月至9月间;但由于广州地区气候温暖,花期常延长,为5月至10月。花色以紫红最为常见,还有黄、白等色。胭脂花生长健壮,极易成活。而且有抗二氧化硫的特性,因此无论居民阳台或工矿污染区均可栽植。家庭养殖时,若能不时以洗肉鱼水、淘米水浇之,则花开更旺,花色愈艳。胭脂花花朵娇艳,清香宜人,兼可妙用于人,诚为佳卉也。
|
关于“胭脂花”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