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团花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米团花
Mǐ Tuán Huā
米团花
别名 山蜂密;渍糖花、明堂花、大蜜糖花、蜂糖花、蜜蜂树花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接骨止血。主高热无汗无名肿毒黄水疮附骨疽跌打骨折外伤出血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所属卷:Leucosceptrum Smith

所属科:Labiatae

中文名:米团花

其它中文名:渍糖花、渍糖树、羊巴巴、蜜蜂树花明堂花(云南)。

文献来源:Leucosceptrum canum Smith (1806)* ; Benth. in Wall. (1830); Hook. f. (1885); Diels (1912 - 13); Dunn (1915); Kudo (1929); Hand. - Mazz. (1936); Doan in Lecte. (1936); Vautier (1961); Kitamura et Murata (1962).

Clerodendron leucosceptrum D. Don (1825); Teucrium macrostachyum Wall. ex Benth. (1834) et in DC. (1884); Camanthosphace nepalensis Kitam. et Murata (1959)et in Kihara (1959)* .  

形态特征

灌木至小乔木,高1.5—7米,树皮灰黄色或褐棕色,光滑,片状脱落;新枝被灰白色至淡黄色浓密绒毛;老枝淡棕色,被微柔毛或几无毛。叶纸质或坚纸质,椭圆状披针形,长10-23厘米或更长,宽5-9厘米或更宽,顶部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浅锯齿或锯齿,有时几为圆齿,幼时两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以后叶面通常无毛或仅中脉被微柔毛,背面被黄色浓密绒毛及丛卷毛,毛成簇毛状星状毛,老时两面至无毛;叶柄长1.5-3厘米,有时达4.5厘米,密被簇生绒毛。由假轮排列成稠密的穗状花序,圆柱形,顶生,长10-13厘米或略长;苞片大,亚肾形,顶端急尖、圆形或具不规则的齿,具轮状分枝的缘毛,每苞片具花3朵,在果时脱落;花萼钟形,长6-8毫米,被浓密的淡黄色簇生绒毛及粉囊状小突起,里面无毛,具15脉,萼齿整齐,三角形,具分枝缘毛;花冠管状,白色、淡紫色或淡红色,长8-9毫米,裂片5,二唇形,仅前面1片增大,仅裂片背部被簇生绒毛及星状毛;雄蕊后对略短,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纤细,伸出花冠1倍或更长,在花冠管内的部分密被微柔毛;花药1室,横裂;花盘近环形,裂片极浅,相等;子房无梗具半透明的及粉囊状小突起;花柱着生于子房中部;柱头2裂,近相等。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顶端平截,背部平滑,腹面具稀疏的半透明小突起;果脐小,于小坚果基部;胚倒卵形,长为小坚果的2/5,有胚乳。花期11月至翌年2月,果期2-5月。  

分布及生境

产滇中至滇南,海拔1000—1900米,有达2600米的撩荒地、路边及谷地溪边,或亦见于石灰岩的林缘小乔木或灌木丛中;我国西藏南部、东南部,四川西南部(木里)亦有。此外,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越南,老挝等均有分布。  

用途及功能

本种在旱季开花,花期很长,为很好的蜜源植物。尼泊尔的植株、花序长而疏松,长19—23厘米。

关于“米团花”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