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蠹虫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竹蠹虫
Zhú Dù Chónɡ
别名 竹子虫
功效作用 解毒;去湿;敛疮。主秃疮;聤耳
英文名 bamboo moth
始载于 本草纲目
毒性  
归经 肾经
药性
药味

【竹蠹虫的功效介绍】: 竹蠹虫 (《纲目》)

【来源】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的幼虫。

【动物形态】竹蠹虫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毫米,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顋端具2齿,小顋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

足3对,各有跗节5节。幼虫蠹入老竹或竹制器具内,蚀害竹质。竹秆旁有小孔而落粉屑者,即被害处。

【功用主治-竹蠹虫的功效】《纲目》:治小儿蜡梨头疮,取慈竹内者,捣,和牛溺涂之。  

竹蠹虫.版本二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竹蠹,生诸竹中,状如小蚕,老则羽化为硬翅之蛾。

【拼音名】Zhú Dù Chónɡ

【英文名】bamboo moth

【别名】竹子虫

【来源】

药材基源: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ctus brunneus Steph.

采收和储藏:老竹或竹器的竹竿上,有蛀孔而落粉屑者,即有竹蠹虫,劈开,取出。

【原形态】褐粉蠹,体形小而细长,长约5mm,亦褐色。头部隐于前胸下,触角1对,从眼前直出,分11节,末端呈棍棒状。口器适于咀咬,上唇突出,大腮端具2齿,小腮须呈长丝状。前胸节能转动,翅2对。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后翅膜质,适于飞翔。足3对,各有跗节5节。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于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解毒;去湿;敛疮。主秃疮;聤耳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摘录】《中华本草》

关于“竹蠹虫”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