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肌猪囊尾蚴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是指寄生眼球转动肌的猪囊尾蚴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症与粘连形成的眼外肌病变,称为眼外肌囊虫病

目录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囊虫感染为其病因。

(二)发病机制

眼部猪囊尾蚴病感染途径主要有2个面:

1.误服虫卵 卵经消化,其中六钩蚴小肠内脱出侵入肠壁经血液循环到眼等脏器或皮下组织等处发育为囊尾蚴;

2.自身感染 猪带绦虫患者因反胃可将孕节反入胃内,经胃液消化,卵脱出至小肠孵出六钩蚴;若患者卫生习惯不好便后不洗手,手上可能沾有虫卵,自食后也可造成感染。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症状

1.局部反复发作性炎症反应 局部结膜充血水肿、严重者伴眼睑水肿,此种炎性反应多位于眼直肌附着处或走行部位,可触及炎性包块。经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炎症减轻或消退,经数天或数周后重新复发。复发次数为2~6次不等。

2.复视 由于囊虫内毒素的刺激,使受累眼外肌局部肿胀、功能减弱、眼球转动受限而出现复视症状。此种复视仅在向受累肌作用方向注视时出现,极少在第一眼位时表现眼位偏斜。

3.眼球运动受限 由于反复炎症引起受累眼外肌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炎症包块,限制了眼外肌的收缩功能。牵拉试验有明显抗力。

4.眼球突出 发生在眼球赤道部前的眼外直肌囊虫很少引起眼球突出,但在裂隙灯下可见到位于肌附着处的囊虫包块,有活动性。位于赤道部后的眼外肌囊虫易致眼球突出。这是因为此处的囊虫炎症反应,可波及相邻肌肉或眶内组织,导致组织肿胀或形成较大炎性包块,推挤眼球前突

详细询问病史既往有无食“米猪肉”史、患肠道绦虫病史或身体其他部位伴有皮下囊结节者,有助于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诊断。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诊断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检查化验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阳性者说明患者已感染猪囊尾蚴病,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1.B型超声波检查 于眼外肌受累部位可见到类圆形无回声液体暗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较光滑,有时可清晰辨认囊尾蚴虫的头部、体尾部或伸缩活动,与视网膜下猪囊尾蚴病基本相似。

2.CT检查 可见受累眼外肌局部增粗,有肿块形成者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若虫体死亡钙化显影明显,有时与炎性假瘤或其他眼眶肿瘤不易区分。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鉴别诊断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急性眼外肌炎 本病发病急,常为单眼,有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眼球较突出,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等,可累及视神经而有视力障碍CT扫描可显示眼外肌形态,主要为眼外肌增粗、肥厚,以近肌止端明显。超声扫描无类圆形无回声暗区。

2.眼眶假瘤 主要与肌炎假性肿瘤相鉴别。本型表现为眼肌弥漫性增大,CT扫描可见单一的眼外肌或多条眼外肌肿大,形态不规则,止点呈球状膨大,与眼外肌猪囊尾蚴病引起的局部炎性肿块阴影不同。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并发症

可以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的囊虫病变,也可同时合并视网膜玻璃体囊虫、脑囊虫或皮下囊虫包块等。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手术摘除是治疗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惟一方法,但应注意如下几点:

1.急性炎症期 首先应抗炎治疗,全身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待炎症消退后方可手术。

2.手术摘除 若囊虫炎性肿块较小与眼肌粘连不显,可仔细分离,完整摘出囊虫和囊壁。术中尽量保留部分肌束,因眼外肌储备能力极大,即使切除部分肌束也不至于影响眼球运动。若囊虫炎性肿块较大,与相邻眼外肌或眶内组织粘连融合,在摘除囊虫及肿块的同时无法保留部分眼外肌束,可将粘连融合的眼外肌及其肿块一并切除,但分离与巩膜粘连时应细心,不要穿破眼球。受累眼外肌连同囊虫肿块完全切除后,可用相邻2条直肌做部分肌束转位术,以替代受累眼外肌的功能。

3.介入性手术治疗 在超声波引导下介入性手术是近年开展的新的治疗方法。方法是超声显示囊液及头节,然后用穿刺针进入穿吸,将头节和囊液吸出,盐水冲洗。如只吸出液体而未见头节,则原位注入酒精,保留10min,而后用盐水置换。本法适用于所有眶内囊虫,损伤小,且行之有效。

(二)预后

预后良好。

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

参看

关于“眼外肌猪囊尾蚴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