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羊角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盘羊角 | 中药图典 |
盘羊角 Pán Yánɡ Jiǎo |
|
---|---|
别名 | 大角羊、羱羊、盘角子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主瘟疫;高热 |
英文名 | argal horn |
始载于 | 《中国药用动物志》 |
毒性 | |
归经 | 心经、肝经 |
药性 | 凉 |
药味 | 辛、苦 |
【药 名】:盘羊角
【来 源】:为牛科动物盘羊的角。
【功 效】:清营凉血。
【性味归经】:苦、咸,凉。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一10克。
【别 名】:大角羊、羱羊、盘角子
【动植物资源分布】:本种分布于我国西藏、西北、华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捉后,取角研末备用。
【拉丁名】:盘羊 Ovis ammon Linndeus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药化学成分
角含多肽类、角蛋白、甾类。角经酸水解后得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
动植物形态
1.青羊,体长0.9-1.1m,尾长13-17cm,重约30kg。四肢短,蹄狭窄。眶下腺甚为退化,有足腺,无鼠踩腺。雌雄皆有角,角短而直,斜向后上方伸出,二角基部很靠近,尖端略向下弯。余部角有环棱。一般身体色为灰棕色,个体有差异或呈深灰或为棕褐色。喉部后方有一白斑。四肢、腹部、尾几同身色。
2.北山羊,个体大,肩高约1m,尾长超过耳长,重40-50kg。雄羊颌下有须,长约15cm,雌羊须很短。无眶下腺,雄羊有尾下腺,前肢有足腺。雌性角小,雄性角发达,长达1m左右,斜向后方生长,形如弯刀,角横切面呈三角形,平面朝前,角上有许多大而显著之横棱。自头枕部沿背脊到尾基部,有一条黑色纵纹。胸部及腹侧黑色,腹面白色。四肢前面由上至下有黑棕色纵纹,尾向体背色,尾尖棕黑色。
3.盘羊,体形中等大,健壮,身高1.1m,长约1.5m左右。肩高大于臀高。耳较小,尾短不及耳长。雌雄均有角。雄性角粗大,尤以基部为甚。角往侧面弯曲成360度的圆形螺旋。角鞘外面有明显而狭的环棱。近基部则消失。角长1m。雌性角小,约为雄性角的1/5。体背浅灰棕或暗棕色,胸腹部黄棕色,下腹及鼠踩部白色,臀部有白斑。尾色与体背相似,尾上面并有一棕色中线。
|
关于“盘羊角”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