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大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猪大肠
Zhū Dà Chánɡ
猪大肠
别名 地花生、翻转红
功效作用 祛痰止咳;宁心安神。主咳嗽咯痰不爽心悸失眠多梦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药名】猪大肠

【别名】地花生、翻转红。

【汉语拼音】zhu da chan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ala crotqlarioides Buch.Ham.

【功效】祛痰止咳;宁心安神

【科属分类】远志

【主治】咳嗽咯痰不爽心悸失眠多梦

【生态环境】生长于海拔1600-2300m的山坡草地或灌丛中。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根部,洗净,切片,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动植物形态】西藏远志 多年生草本,高6-20cm。根粗壮,肉质,深褐色;茎自基部多分枝,圆柱形,直立或铺散,密被卷曲短柔毛和刺毛状棉毛。单叶互生;叶柄极短;叶纸质,叶片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5-4(-7.5)cm,宽0.7-2.5(-4)c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钝至近圆形,全缘,具缘毛,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被刺毛状棉毛,主脉在上表面微凹,在背面隆起,侧脉3-5对。花两性,总状花序腋生或与叶对生,长1.2-2cm,具8-15朵花,被刺毛状棉毛;花长6-9mm,梗长约2mm,被长棉毛,基部具苞片3枚,卵形,长约2mm,宿存;萼片5,宿存,外面3枚小,里面2枚大,花瓣状,绿色,先端带红褐色,斜卵形,长6-7mm,基部具短爪;花瓣3,分离,紫红色或白色具紫色条纹,侧生花瓣长4-5mm,基部内侧被柔毛,中部里面两侧各具1簇白色柔毛,具缘毛,龙骨瓣长5-7mm,盔形,基部耳状,具缘毛,顶端背部具细丝状鸡冠状附属物;雄蕊8,花丝长5-6mm,4/5以下合生成鞘并与花瓣贴生,具缘毛,花药黄色,卵形,顶孔开裂;子房近圆形,直径2mm,具翅,具缘毛,尤以顶部为甚,花柱弧曲,柱头2。蒴果圆形,直径3.5mm,具狭翅,并有缘毛。种子黑色,长圆形,直径1.5mm,密被白色柔毛,具1盔形微裂种阜。花、果期7-8月。

【功效分类】祛痰止咳药;宁心安神药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粗大,弯曲,直径0.3-0.9cm。表面深褐色,有皱纹。质硬脆。气微,味微甘而苦。

性味】辛;甘;温

【药材基源】为远志科植物西藏远志的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浸酒。

【出处】《中华本草》  

猪大肠-动物内脏

猪大肠

【原料介绍】 猪肠是用于输送和消化食物的,有很强的韧性,并不象猪肚那样厚,还有适量的脂肪。根据猪肠的功能可分为大肠小肠和肠头,它们的脂肪含量是不同的,小肠最瘦,肠头最肥。

【营养分析】 猪大肠有润燥、补虚、止渴止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弱口渴脱肛痔疮便血便秘等症。

【相关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

1. 适宜大肠病变,如痔疮、便血、脱肛者食用;适宜小便频多者食用;

2. 感冒期间忌食;因其性寒,凡脾虚便溏者亦忌。

【制作指导】 猪大肠适于烧、烩、卤、炸,如“浇大肠段”、“卤五香大肠”、“炸肥肠”、“九转肥肠”、“炸斑指”等。

【食疗作用】 猪大肠性寒,味甘;有润肠,去下焦风热,止小便数的作用。

用猪大肠治疗大肠病变,有润肠治燥,调血痢脏毒的作用,古代医家常用于痔疮、大便出血或血痢。如《仁斋直指方》和 《奇效良方》中的猪脏丸,《本草蒙筌》中的连壳丸等,皆是用于治疗直肠病变的名方,其中均用到猪大肠。

【其他相关】

《千金.食治》:猪洞肠,主洞肠挺出血多者。唐?盂诜:主虚渴.小便敷。

《本草图经》:主大小肠风热。《本草纲目》:润肠治燥。《随息居饮食谱》:外感不清,脾虚滑泻者,均忌。

关于“猪大肠”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