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茄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毛茄 | 中药图典 |
毛茄 Máo Qié |
|
---|---|
别名 | 羊不食、大叶毛刺茄、毛果牙卡、大祥颠茄 |
功效作用 | 行气;活血;止痛。主疝气;跌打损伤 |
英文名 | root of Hairy Nightshade |
始载于 | 《新华本草纲要》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平 |
药味 | 辛、苦 |
Solanum Linn.
所属科:Solanaceae
中文名:毛茄
【汉语拼音】mao qie
【英文名】root of Hairy Nightshade
【拉丁植物名】Solanum ferox L. [.lasiocarpum Dunal var. uelutnim Callery et Gaudich.; S.immane Hance]
其它中文名:大叶毛刺茄(广西),毛茄树(广东),大样颠茄(海南增县),羊不食。
文献来源:Solanum ferox Linn.(1762); Dunal(1813); Wight(1848); Dunal in DC. (1852); Benth.(1861); Kurz(1877)excl. var.; C. B. Clarke in Hook. f.(1883); Hemsl.(1890); Bonati in Lecte.(1915); Ridl.(1923).
S. lasiocarpum Dunal var. velutinum Callery et Gaudich.(1836-37); Dunal in DC.(1852 ); S. immane Hance(1852-53).
描述字段:草本至亚灌木,高1-1.5米,小枝、叶、花序及果实均密被淡黄色具节的长硬毛及具柄星状硬毛及皮刺,皮刺钻形、土黄色、基部褐色,宽扁、长1-8毫米。小枝尘土色,被具短柄的星状毛及皮刺。叶质地厚,卵形,长10-20厘米,宽8-18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戟形或近心形,有时两边不相等,边缘有5-11个正三角形深波状裂片、裂片边缘有时有1—2个浅齿,毛被在叶面较薄,多被长硬毛及无柄星状毛,在背面稍厚,多被具短柄的星状毛,侧脉与裂片同数,在两面均着生疏稀的细直刺;叶柄长3-5厘米。蝎毛状花序腋外生,疏花,长约1.5—2厘米,总花梗长3-10毫米,花梗长约10毫米;萼杯状,直径约1.5厘米,外面密被具柄星状毛,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白色,筒部隐于萼内,长约1毫米,冠檐长约13毫米,裂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厘米,外面被星状毛;雄蕊近无柄,花药顶端延长,卵状渐尖,长约8毫米;子房近卵形,中部以上被星状硬毛,花柱长9毫米,无毛。浆果球形,直径约2厘米或稍大,外面密被黄土色分枝不相等的星状硬毛;种子扁平,黑褐色,直径约2毫米。花期夏秋,果熟期冬季。
分布及生境:产云南南部及东南部海拔220—1000米的沟谷湿润地、灌丛中、路旁、疏林或密林下,砂砾干燥地也有生长。我国广西、广东、台湾均有。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及菲律宾也有分布。
【药 名】:毛茄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茄科植物毛茄的全株。
【性味归经】:辛,温。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9克;外用:适量,捣敷。
【别 名】:毛茄树(广东)、大叶毛刺茄(广西)、大样颠茄(湖南)
【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云南。
【生态环境】生长于沟谷湿地、灌丛中、路旁疏林或阴地密林下。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株,切段,晒干。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
关于“毛茄”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